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兴戈兰尼学术思想的历史维度解读

发布时间:2018-01-07 07:29

  本文关键词:兴戈兰尼学术思想的历史维度解读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兴戈兰尼 印度的国际法学 学术著述写作 立场 历史因子


【摘要】:兴戈兰尼(R.C.Hingorani)是当代印度知名的国际法学家,活跃于上世纪中后期,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人权和人道主义法,在这一国际法学领域的学术著述受到了欧美国际法学界的关注以及好评,而以人权和人道主义法专家的身份在西方国际法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同时,作为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法学教授,兴戈兰尼一直致力于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当今国际法的观点和要求,并竭力以自己的术业在国际法领域内发出维护第三世界经济、政治上相关权益的声音,在印度、在亚洲和在第三世界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兴戈兰尼的学术思想分列在三个领域,一是国际法的元问题领域,其代表性的观点有,质疑传统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源于近代西方的观念及否定格劳修斯“国际法学之父”的地位,肯定国际法属于“法律”并具有法律效力,反对以“文明国家”一词出现在国际法的定义中;二是人权和人道主义法领域,其代表性的观点有,认为人权的实现和维护依赖于司法保护,主张人权应与民主、发展同步进行,肯定人道主义法并呼吁采用更全面的传播和实践方式,反对以人权和人道主义作为理由干涉他国事务;三是在应用国际法的现实问题领域,依据印度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应予维护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其在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上受到瞩目,但在克什米尔争端问题和中印领土争端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度的狭隘民族主义。此外,兴戈兰尼学术著述写作中采用了修饰、“隐喻”、对案例的刻意性选择等技巧而显现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却造成了自己认知上的曲解和价值观上的扭曲,使得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了一个矛盾体。兴戈兰尼学术思想这一本质特征反映的是“立场”因素对国际法学者探索真理的困扰和学科发展、政治环境等历史因子对国际法学者的思想形成的潜在影响。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ternational law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 .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岚君;中国国际法价值观析论[J];法学评论;2005年02期

2 石相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国际法上的作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余敏友;刘衡;;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彭心倩;;论国际法“应用型”教学目标的构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超杰;;明末清初国际法“曲高和寡”原因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6 唐立鹏;;林则徐对西方国际法的引进及运用[J];长白学刊;2012年03期

7 康丹;;国际法的历史解读——评《国际法史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8 孙喜峰;;国际法视野下岛屿主权规则探讨及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李梦佳;;国际法与国内法对比视野下的国际法法律性的论证[J];改革与开放;2012年16期

10 德特勒夫·F·瓦格茨;程鹏;;国际法律师不再存在了吗?[J];国外法学;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毓业;;中美撞机事件的国际法问题[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王超杰;;西方传教士与国际法初入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3 杨凡;董跃;;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周杲;;格俄冲突的国际法评述[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张宏乐;;《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法解读[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陈彬;;论一般国际法之上的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张华;;论尊重人权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田士臣;;从伊朗扣押英国水兵事件看中国对其领海内的外国军用船舶的管理[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7年卷第1期[C];2007年

9 余敏友;陈喜峰;;欧美WTO研究动态——以制度挑战滋生的理论问题为核心[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10 王小晖;;核材料海上秘密运输的国际法问题[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一期[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荣誉学部委员 刘楠来;大力加强国际法人才培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湖南大学法学院 杜钢建 汕头大学法学院 白巴根;关于岛屿归属的国际法问题[N];中国海洋报;2011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方卫军;美英挑动叙危机蚀化国际法框架[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吴志华 顾玉清;“拳头法”不能高于国际法(综述)[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陆航;国际法研究要始终服务于国家利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西安政治学院 王海平 宋新平 胡世洪;国际法视角下的叙利亚乱局[N];解放军报;2013年

7 本版编辑;毕生致力于国际法发展和世界和平进步的大师[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余飞;引渡涉及国际法 美单方说了不算[N];法制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宁 杰;美国应对虐囚事件承担国际法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刘雪红;国际法视野下的塞浦路斯危机[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大鹏;北极问题的软法规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D];苏州大学;2009年

2 高美华;论当代美国国际法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婷婷;梁启超与国际法[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珊珊;论“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D];外交学院;2016年

5 刘晓;《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个人来文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6 娜仁高娃;国家域外武力反恐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迪;日俄战争时期上海外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殷浩;兴戈兰尼学术思想的历史维度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焱;“反扩散安全倡议”的国际法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蔡高强;论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91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391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1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