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下的北极治理与中国权益
本文关键词: 权益之争 北极地区 地区治理 北极战略 中国权益 出处:《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北极时代。近年来,尤其是21世纪头十年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融化使得该地区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将曾经一度只作为科学考察研究兴趣点的北极地区逐渐推向了地缘政治的前沿。北极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重要的国际战略与商务通道、重要的军事价值、科研价值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独特的影响,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大国博弈下的北极地区权益之争问题与北极地区治理问题正在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和敏感问题之一。 北极地区的主体是北冰洋,北极地区海洋问题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北冰洋沿岸国家对沿海区域管辖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包括北极航道的主权与管辖问题。第二,北冰洋沿岸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海域和海洋资源的归属、使用和管理问题。这两个重要方面的问题属于海洋政策体系的核心问题。北极地区的海洋问题既包括“物质关系”,如油气资源开发、北极航线的开发与管理、生物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等;也包括政治关系,如沿岸国家、国际政治行为体试图影响彼此的相关北极政策。特殊的地理因素为北极问题划定了明确的界限范围。 北极问题的实质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体在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争问题和北极地区治理问题,即如何通过合适的法律制度安排解决北极出现的公共问题、权益争夺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气候环境问题、北极航道开发利用所产生的航道治理问题以及其他地区综合治理问题等,从道义层面来讲,北极问题关系到人类共同利益,可以说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责任问题。 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北极地区的概况及其在全球地缘战略演变中的作用,并从国际法视角系统梳理了北极地区权益之争的历史、内容和当前的形势,对北极各国在陆地和海域划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权益之争进行了分析,,这些论述构成北极地区治理的背景部分,对运用北极地区治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客观需求。论文的主体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北极地区治理问题,通过北极航运治理与北极气候环境治理这两个案例对北极地区治理进行了阐释和论证。在北极航运治理过程中,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当前的北极航运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北极气候环境治理研究过程中,论文从国际制度理论视角探析了北极气候变化框架的形成与作用。论文在对各主要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北极战略进行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海外利益,对中国参与北极地区治理的战略考虑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战略应对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论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北极地区的概况,包括北极地理与资源、气候环境、原住居民以及资源开发,简要梳理了北极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演变中的作用。 第二章从国际法视角分析了北极各国在北极地区权益争夺的历史、内容与态势。论文运用《斯匹茨卑尔根条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两部在北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法对北极各国的权益之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当前国际法作用方面的局限。 第三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北极地区治理进行了探讨,对北极地区治理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北极地区治理的主体、内容、途径、框架结构与地区治理实践,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北极航运领域的治理与气候环境领域治理入手,通过北极航运治理与北极气候环境治理两组案例对北极地区治理理论进行了论证。 第六章对北极地区主要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北极战略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研究,它们的北极战略和参与北极事务的实践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与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是中国制定北极地区战略的重要考虑因素。第七章论述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海外利益,探索了中国实现海外利益的途径,并对中国参与北极地区治理实现中国国家权益提出了政策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especially since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 because of the warming of climate and the melting of the sea ice in the Arctic ,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reg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 The main body of the Arctic is the Arctic Ocean . The marine problems in the Arctic region are mainly related to two important aspects : the first , the coastal state of the Arctic Ocean to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coastal zone , including the sovereignty and jurisdiction of the Arctic channel . The problems of the two important aspects are the " matter relation " ,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Arctic sea route ,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etc . The marine problems in the Arctic region include both " material relations " ,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Arctic air route , the exploit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etc . The essence of the Arctic is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ctors in the Arctic region and the governance in the Arctic .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Arctic region and its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global geo - strategy , and analyses the disputes over the Arctic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law .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Arctic region , including the Arctic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 the former resident population and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 and summarizes the role of the Arctic region in the global geo - political evolution .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history , content and situa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rctic countries in the Arctic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law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Arctic States by using the two parts of the Treaty of the Treaty of the Bergen Treat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role of international law . In chapter 3 , the Arctic region governance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 the definition of Arctic region governance is defined , and the main body , content , approach , fram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practice of Arctic region governance are pointed out . The sixth chapter combs and compares the Arctic strategy of the m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ctors in the Arctic . The Arctic strategy and the practi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Arctic affair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hina ' s participation in the Arctic affairs and governance . Chapter 7 discusses the overseas interests of China in the Arctic region , explores the way for China to realize its overseas interests ,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 to China ' s participation in the Arctic region governance to realize China ' s national interest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15;D99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军;;多国军事角逐北极[J];党政干部文摘;2009年05期
2 邓寿昌;俄罗斯不打算在北极地区恢复核试验[J];国外核新闻;2002年08期
3 ;国外北极研究[J];了望;1999年25期
4 王志彬;;北极引爆世界大战?[J];东北之窗;2009年17期
5 陆俊元;;当今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6 李东;;俄北极“插旗”引燃“冰地热战”[J];世界知识;2007年17期
7 畅言;;北极烽火 俄美加等国北极争夺战及我国的对策[J];舰载武器;2007年10期
8 ;逐鹿北极,谁是最后的胜利者[J];科技风;2007年09期
9 黄玉成;孙婧;谭天;陈成军;关海涛;;北极也绚烂[J];文明;2008年09期
10 李明;沈基飞;深蓝;;“ ■鱼”、“海龙”双艇会师北极——世界海军强国探索北极之四[J];当代海军;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惠荣;刘秀;陈奕彤;;国际环境法视野下的北极生态安全及其风险防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2 夏用泰;;冰下穿越北极极点指向问题的探讨——用“两台仪器互比法”[A];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文摘及学术会议论文目次汇编(1990—1991)[C];1992年
3 刘子琳;陈建芳;陈忠元;张涛;张海生;;白令海夏季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丁翔;王新明;谢周清;麦碧娴;孙立广;;北太平洋及北极海洋大气中持久性毒害有机物的空间分布、来源解析与长距离传输[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5 马艳;隋桂玲;陈尚;;北极冬夏期间的大气环流个例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6 陆龙骅;卞林根;;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7 方瑞祥;;气候变暖下的“西北航道”航线选择[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8 杨闰;翁晓健;;也论网络游戏道具的法律属性[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2005)——电子法与电子商务时代的传统知识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富祥;刘年庆;;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卫星遥感监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10 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铸;关于北极的几个事实[N];中国海洋报;2010年
2 杨宁 何川;开发北极的合作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陈文鑫;多国竞逐北极图什么[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张全友;武大学者北极归来:气候变恶劣前所未见[N];长江日报;2011年
5 景然 本报记者 马佳 王夕;北极科考:冰雪融化[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夕;北极科考体悟人生[N];北京科技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撰稿 刘涛;告诉你真实的北极[N];中国国防报;2010年
8 朱其忠;多国寻求北极合作新视角[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汪巍;加拿大为何积极开拓北极[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张生;中东北非局势牵动北极油气开发[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文中;大国博弈下的北极治理与中国权益[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姜珊;过去3000年南北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及对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吴琼;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豫宁;北极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李丕学;北极径流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对北冰洋海冰变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袁林喜;北极新奥尔松和浙江舟山群岛的典型岛屿生态地质学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王大鹏;北极问题的软法规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武晓果;北太平洋以及北极地区海洋边界层大气持久性有机化合物研究:来源、趋势和过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魏立新;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延华;加拿大北极安全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苏朋;当代美国北极战略研究(2009-2011)[D];暨南大学;2012年
3 温娟;美国北极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史佳卉;浅析俄加美对北极地区的争夺及中国的北极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任小娟;当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新动向浅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朱柱;布什政府美国北极战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吕宝刚;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及冰区航行安全措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王小飞;北极污染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郭丛溪;“北极之争”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韩逸畴;论北极地区之国际法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6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6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