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投资者—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3-21 12:12

  本文选题:投资者-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 切入点: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 出处:《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国际上已经缔结的多边或双边投资协定以及自贸协定的投资章节中大多数均规定,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应提交仲裁解决。但是,由于投资仲裁存在着仲裁裁决不一致、缺乏透明度和当事方利益失衡等缺陷,使其裁决无法实现实体性公正,导致投资者-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简称ISDS机制)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目前国际上出现的对ISDS机制进行改革甚至废除这一机制的声音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目前,中国在对外签订投资协定时,在争端解决方面基本上全盘纳入了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国际中心“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国际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以下简称ICSID)的所有条款。但是,在这些双边投资协定中,有许多因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客观原因所导致的条文内容的缺陷,不利于我国利益的维护。本文以ICSID仲裁机制为例,分四章对目前ISDS机制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完善ISDS机制的措施和中国缔结投资条约时的相关考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章是阐述ISDS机制的基本概念,与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并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投资章节等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投资协定的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典型国际投资协议中确立的ISDS机制。第二章是以ICSID为例,通过对有关案例的探析,指出目前ISDS机制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仲裁裁决不一致、仲裁程序透明度的缺乏及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权益失衡。第三章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分析构建投资仲裁上诉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上诉机制构建的具体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通过分析提高投资仲裁的透明度的必要性,结合国际社会的实践就提高透明度提出具体建议。第四章是中国缔结投资条约的相关考量,包括中国对ICSID管辖权的态度演变、投资者-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的现状的分析、中国参与投资者-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以及中国在以后缔结投资条约时的相关考量。
[Abstract]:Most of the investment chapters of multilateral or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and free trade agreements that have been concluded provide that disputes between investors and host countrie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arbitrat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consistency of arbitral awards in investment arbitration, Deficiencies such as lack of transparency and imbalance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make it impossible for their decisions to achieve substantive justice, The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SDS mechanism for short) has caused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voice of ISDS mechanism reform and even abolition can be printed from the side. Prove this. At present, In signing investment agreement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China has basically incorporated all the provis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disputes (ICSID) of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disputes (ICSID),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disputes (ICSID). In these bits, there are many defects i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s caused by inexperience and other objective reasons,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interests. This paper takes the ICSID arbitration mechanis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ISDS mechanism in practice, the measures to perfect the ISDS mechanism and the relevant considerations when China concludes the investment treaty.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elaborate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ISDS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texts of inter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investment agreements, such as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Chapter two, taking ICSID as an example,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ISDS mechanism and the inconsistency of arbitration awar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cases. The third chapter consists of two parts, one i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appeal mechanism of investment arbitration, the other is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of arbitration procedure and the imbalance of interests between investors and host countries. The second is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transparency of investment arbitration 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appe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ransparency. Chapter 4th deals with the relevant considerations of China's conclusion of investment treaties,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attitude towards ICSID jurisdiction,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its consideration in future investment treaties.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9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都亳;我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应对策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2 ;“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J];中国司法;2001年02期

3 倪世雄,成帅华;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J];国际论坛;2001年01期

4 江伟,王景琦;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的对应之策[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张玉卿;;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认识[J];中国法律;2002年01期

6 孙艳丽;WTO争端解决机制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孙智慧;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优点及不足[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王春婕;论发展中国家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运用[J];当代法学;2002年11期

9 陈立虎;论WTO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的协定、诉讼和主体[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王新;WTO争端解决机制和下一轮谈判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律师世界;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孝柏;;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程序正义[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2 陈敬;;浅析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的应对[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家力;李舒;;中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应对[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4 陈琛;;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与完善[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5 余敏友;;WTO争端解决机制:成就与问题[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立文;;简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作为控制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工具[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敏友;;论欧共体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政策与实践[A];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明钱;;浅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调解[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9 李巧玲;;小议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执行争议程序[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龚柏华;;入世以来中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回顾与展望[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廷;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N];国际商报;2003年

2 刘力;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4年

3 新华;世贸争端解决机制是把双刃剑[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4 梁懿娴;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WTO争端解决机制完善发展[N];国际商报;2008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孙楠;WTO争端解决机制:发展中国家谋求战略合作[N];国际商报;2008年

6 冯霞;解读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N];法制日报;2010年

7 记者 崔鹏;中方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N];人民日报;2011年

8 汤来;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应对策略[N];湖北日报;2002年

9 李小军;WTO争端解决机制介评及应对策略[N];福建日报;2002年

10 张卫;WTO争端解决机制简介[N];法制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家敏;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毛燕琼;WTO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与改革[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梁鹰;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郑鹏基;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吕微平;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正当程序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赵恩广;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争端解决机制在WTO框架下的并存及拓展[D];复旦大学;2010年

8 易波;WTO非违法之诉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永杰;WTO补贴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印辉;WTO环境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磊;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D];西北大学;2009年

2 向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于虹;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丹丹;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蓝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郝耀华;发展中国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7 庄伟;发展中国家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轶坚;《能源宪章条约》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管辖重叠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徐晟;南共体争端解决机制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胡晓琳;WTO争端解决机制效率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3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643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