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规制
本文选题:国际海底区域 切入点:生物资源 出处:《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伴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深海探测提取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除各国所熟知的矿产资源之外,国际海底区域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因生活在深海极端的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理、代谢结构,这些特质在医疗开发、工业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作为国际社会晚近三十年发现的新型海洋资源,现有国际法未对其商业利用规则做出规定,对其养护规则也局限于一般原则性规定,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则支持操作。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带来的管理问题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认识与开发海洋,已有多种人类活动危害到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生存,如何保护这些位于各国主权管辖范围外的生物资源以及公正、平等的分享其所衍生利益成为亟待国际社会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写作即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展开。除序言与结论外,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概述。本章重点论述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内涵、典型的生态系统、价值以及所遭受的损害,以期在交代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阐述研究选题的重要性,为全文的写作做必要铺垫。 第二章论述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及完善的途径。目前,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但二者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考虑到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所蕴藏的独特价值,意识到该资源正在遭受多种人类活动的损害,众多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在多个国际论坛上,就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一资源展开商讨。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各方的努力仍为如何完善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多种路径。本章在阐述国际社会为管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所做努力的基础上,总结完善该资源法律制度的四种路径,并逐一分析优缺点,指出制定一部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执行协定是完善该资源法律制度的最佳途径,而国际海底管理局则可以成为管理这一资源的国际组织。 第三章研究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直接原因在于该资源所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而公正、合理的分享这些价值有赖于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构建。本章首先分析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属性,该问题的明晰是构建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基础。本文从阐述国际社会就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属性的争议及各自理由出发,分析作为主要争议的公海自由原则和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历史发展、内涵与特征,结合资源本身的特点,论证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法律属性。在确定法律属性之后,本章分析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获取制度,借鉴同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的获取制度,文章指出联合企业安排可成为该资源的获取制度。惠益分享制度是确保世界各国公正、平等分享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所衍生利益的落脚点与核心。纵观现有国际法,资源开发的惠益分享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为代表的多边惠益分享机制;另一种是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代表的双边惠益分享机制。文章通过梳理、借鉴两种模式的惠益分享制度的规定,从原则与内容两个角度来阐述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惠益分享。 第四章探讨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本章针对三种主要损害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人类活动分别研究。就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而言,文章在分析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的法律规则、执行机制、规制效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以勘探规章为核心的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可以有效的规制矿产资源勘探阶段对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损害。但随着矿产资源勘探范围的增加、采矿的可能实现,国际海底管理局应加强环境基线研究、建立新的环境管理计划、着手制定《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开采规章》。就底层捕捞而言,作为唯一规制该活动的全球性文书《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准则》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存在管辖范围无法覆盖所有国际海底区域生态系统、管制措施不合理、监管执法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有效规制底层捕捞活动,考虑到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将各国的管辖权统一赋予全球性渔业管理组织尚不具备可行性,因此,最为有效、便捷的管理底层捕捞的方式是在加强船旗国管辖的前提下,强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作用,深入国际合作,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落实《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准则》的管制措施。就海洋科学研究而言,考虑到该活动对保护和利用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突出价值,意识到国际社会对该资源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就研究活动制定出内容具体、规定明确的法律规则。文章指出,对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海洋科学研究的规制,应从短效的、以自律为特点的《海洋科学研究行为守则》出发,向有法律约束力的长效管理机制转变。 本文的最后一章阐述中国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借助该资源的开发,可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推动中国国内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效的参与该资源的保护,可以体现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本章在回顾中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分五个角度为中国如何弥补差距提供了详实的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9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泉;;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遗传资源管理机制探究[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3年04期
2 张均龙;徐奎栋;;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1期
3 王风平;周悦恒;张新旭;肖湘;;深海微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3年04期
4 张湘兰;叶泉;;论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船舶污染的立法管辖权[J];当代法学;2013年03期
5 白洋;;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期国际渔业资源法律制度存在问题及应对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10期
6 白洋;;后UNCLOS时期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分析与展望[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张湘兰;叶泉;;中国国际海底区域开发立法探析[J];法学杂志;2012年08期
8 周勇;;国际海底“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困境与原因[J];国际论坛;2012年01期
9 谢树成;杨欢;罗根明;黄咸雨;刘邓;王永标;龚一鸣;徐冉;;地质微生物功能群: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J];科学通报;2012年01期
10 徐奎栋;;海洋微型底栖生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生物多样性;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丹;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谢伟;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岩;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刘兰;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金永明;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与资源开发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王兴涛;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液循环及烟囱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阮敏;海洋渔业资源的国际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2 张飞;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深海遗传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周瑶;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郝楠;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法律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张弛;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张磊;论公海捕鱼自由原则的逐步限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江家栋;国际海底区域遗传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蔚丽华;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底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曹红丽;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法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75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67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