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世界经济和政治))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短论与简评
2010年第 2期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刘志云
内容提要 从本源看,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关系紧密; 从学科发展史看, 国际 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相辅相成。正由此, 在两个学科的联结被割裂近半个世纪 后, 跨学科研究又在西方蓬勃兴起, 甚至号称一个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派 ?正在
形成。相比之下, 中国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 #当代国际法的发展: 一种从国际关 系理论视角的分析 ?一书正是起步阶段的一部探索性之作。该书是从国际关系理 论的视角, 对当代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实践进行的一种跨学科分析, 试图为当代 国际法的实践提供另一种途径的理论诠释。无疑,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 究必须克服很多困难, 包括跨学科研究的难度、 学科内的偏见以及学科之间的隔 阂等。不过, 正是由于跨学科研究本身能够给两个学科的进步带来的诱人前景, 决定了其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研究路径, 并将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 一。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法学; 跨学科研究 作者简介 刘志云,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法学博士。 (厦门 邮编: 361005)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9550( 2010) 02- 0143- 12
% 143%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随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国际关 系理论与当代国际法的实践 ? ( 项目批准号: 07CFX044) 的结项证书寄到笔者手上, 意 味着笔者戏称的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三部曲 ?& 中的第三部的撰写工作基 本结束。意外惊喜的是, 结项证书上标 ! 鉴定等级: 优秀 ?, 这也许意味着还是 ! 胜利 的 ?结束。这个时候, 确实到了可以就这些年来自己对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 的历程写一个感想的时候, 也权当作为写在基金最终结项成果, 即 #当代国际法的发 展: 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 ?一书结束时的话语。
一
跨学科研究的缘起
在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三部曲 ?的三本书中, 笔者都会热情洋溢地把跨 学科研究的背景介绍一遍, 以示自己选择这个领域的 ! 正确性 ?。这些话语包括: 晚近, 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跨学科研究已是蔚然成风, 成为这两个学科最 新发展的闪亮之处, 被誉为是一场 ! 新的运动 ?, 甚至可以认为一个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学派 ?正在形成。在中国, 由于过细的学科划分, 长期以来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被 看做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在各自的研究活动中, 它们之间的紧密相关性一直被遗忘。 因而, 结合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交叉研究成果并不多。 同时, 笔者也会把选题的意义介绍一遍, 以示自己从事这个研究的 ! 必要性 ?。这 些话语包括: 其一, 从实践来看, 国际法深深地嵌在国际关系中, 受到权力、 利益以及观 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为国际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分析国际事务的 理论框架。同时, 历史悠久的国际法学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借鉴。其 二, 国际法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具有相同的视野。在传统上, 他们共同关注以国家为 中心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而晚近又同时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诸如全球化、 国际治
&
笔者戏称的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 三部曲 ? 中的第一 部是笔者 的博士论 文, 完成于 2004 年初,
并在 2005 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名为 #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原理研究 ?。该书主要是 综合运用国际关 系理 论以及经济学、 政治学的知识对全球化背景下国 际经济法 律自由化 现象的原 理性问题 进行探讨。 作为第二 部的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 ?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 以及作为第三部的 #当代国际法的发展: 一种 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 ? ( 即将出版 ) , 皆是第一部分即博士论文 研究的延续, 也 是这些年笔者 对于国际 关系 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的全面性总结, 若干部分已经先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从内容上讲, 第二部主要是以 20世纪以 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为线索, 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要流派与学者对国 际法的定位、 研究 以及这种定位或 研究 在理论或实践上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造成的影 响进行深 入分析, 是 一种以时 间为线索 的纵向的 学术史研 究。第 三部是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理论或方法为工具, 对当代国际 法的发展提供来 自另一种视角的 解释 及构想, 较之第二部, 它是一种横向的理论 研究。三 本书在 内容上 相互依 托、 相弥补, 同时每 本书内 容独立 完 互 整, 能够自成体系。
% 144%
2010年第 2期 理、 合法性危机等皆是他们所面临的全新课题。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既是各个领 域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范围之外但紧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必然反应, 也是 各个领域的学者保持自身领域研究的动态发展的需要。这种交叉研究所能获取的具 体利益, 不仅在于每个学科能够建设性地借用另一个学科现有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概 念, 也在于每个学科可以有效地运用另一学科的研究手段或分析方法, 乃至每个学科 的既有研究成果可以为另一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论证材料。 不过, 以上这些话语直至笔者将这种研究进行到第二部专著时才总结出来。在这 之前, 或者说自己为什么选择 做这个略显枯燥、 在很长时 期内 有被同 行看做 ! 不 并 务正业 ?之风险的 跨学科研究的 原因, 却 远远不 是后 来被 证实 确实有 其重 要的 意 义及价值 所打动或感召。或者说, 这种选 择对笔 者来 说纯粹 是一种 ! 巧合 ?或 ! 意 外 ?。事实上, 直到考上国 际法学博士研究生之时, 笔者在承 袭传统法 学研究方 法 方面一直 属于 ! 根 正苗红 ?的 ! 正统派 ?, ! 以 法论法 ?是最主 要的 方法论。 博士 研 究生入学 后, 有一 天无意中读到克拉 斯纳 ( S tephen D K rasner) 的 #结构 冲突: 第 三 世界对抗 全球自由主义 ?的中译本 & 时, 才发现自己以前纯粹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主 流教材中得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的知识是多么的浅薄。读完这本书以后, 不仅使 我理解了这场运动的背景、 发展以及繁荣与衰落的因果, 也让我初步意识到在脱离国 际关系的背景或现象的情况下, 难以真正理解国际法的运作这一事实。从此, 我的阅 读范围往国际关系理论大量拓展, 直到今天在笔者的藏书中国际关系的书籍甚至已远 远超过了国际法学著作。 踏入这个领域近十年一晃而过, 当笔者戏称的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三 部曲 ?陆续面世之时, 很多同行感叹笔者研究的 ! 有计划性 ?。无疑, 这是一种错觉, 本 人远没有这种 ! 先知先觉 ?的能力 ? ? ? 鄙人计划能力的 ! 滞后性 ?, 甚至危及博士论文 已基本定稿却还没有定出一个合适的题目。但是, 为什么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持之以 恒? 完全是因为这个跨学科领域给自己的研究维度打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视野, 给自 己带来了理论研究的持久乐趣。这个宽阔的视野远不是 ! 一部曲 ?, 也不是 ! 三部曲 ? 能够囊括与解决的。事实上, 这种跨学科研究为两个领域的学者开创了广阔的研究空 间并带来无穷无尽的话题, 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无疑, 这种研究的内容与影响是双向 的, 无论是对国际关系研究还是对国际法的探讨, 都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价值。 不过, 由于本人的知识与能力所限, 无论是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三部
&
[ 美 ] 斯蒂芬 % D. 克莱斯勒著, 李小华译: #结构冲突: 第三世界对 抗全球自由主义 ?, 杭州: 浙江人民 出版
社 2001 年版。
% 145%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曲 ?中的哪一部, 本人所做的工作始终是站在国际法学的角度, 希望从国际关系理论中 寻找到必要的论据与方法。在不知情者看来, 既然 #当代国际法的发展: 一种从国际关 系理论视角的分析 ?是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那其中的研究工作肯定是立足于前面两部 分的研究成果所做的进一步延伸。不过, 至少从写作时间来看, 事实跟这种猜测恰恰 相反, 这本书走过了笔者做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完整时间跨度 ? ? ? 这个跨度得从笔者尚 作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起算, 直至如今自己作为博士生导师即将开始第三年的计划招 生。另外, 本书稿的部分内容也陆续发表, 或者说按照边构思、 边写作、 边发表的模式 撰写着这本书稿 ? ? ? 最早发表的论文可追溯到刊载在 #现代国际关系 ? 2003年第 2期 的 #试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法角色定位 ?。迄今, 包括刊载在 #中国社会科 学 ?2007年第 2期的 #复合相互依赖: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发展路径 ? 一文已共计有 15篇。因而, 这本书稿对于笔者来说, 虽然还谈不上 ! 十年磨一剑 ?, 但 也算是 ! 苦心经营许多年 ?了。
二 #当代国际法的发展: 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 ?的内容
在研究思路上, #当代国际法的发展: 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 ?一书是从 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对当代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实践进行的一种跨学科分析, 试图 为当代国际法的实践提供另一种途径的理论诠释。当然,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至今, 已 是体系众多, 学派林立, 整个学科显现出纷繁复杂, 同时又气象万千的景象。因此, 我 们不可能在一本书的篇幅里以 ! 一网打尽 ?的气势理顺国际关系理论中所有对当代国 际法的分析有用的理论或观点。鉴于此, 本书先在导论部分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 学的关系以及两者研究的互动做出必要的论述, 并对 20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史上的四次论战对国际法的影响或意义进行简单回顾后, 选择了八个对当代国际法的 发展具有很强的诠释意义的国际关系学的概念或理论, 从不同侧面对当代国际法的实 践展开分析。 (一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概念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的核心概念, 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与开展政 治、 经济、 法律等各方面合作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理论的各个学派对国 家利益的内涵之界定,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各自理论建构的基点。这种基点的不同选择 导致了它们对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的不同看法以及对国家在国际法的建构与服从问
% 146%
2010年第 2期 题上的战略与策略的迥异判断。研究表明, 在一战结束理想主义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与 实践的主导地位之时, 来源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 ! 制止战争与寻求和平 ?之理念形塑 了美欧大国的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奠定了一战后国际立法繁荣的基础。甚至到二战期 间以及二战结束后, 理想主义者有关 ! 制止战争与寻求和平 ?的理念仍然构成美国等西 方大国的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并影响了包括联合国制度体系、 国际贸易制度以及国际 金融制度在内的当代国际法体系的构建。当然, 这时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 观已交织在一起, 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现实主义占据理论与实践的主流地位的时候, 其 ! 权力利益观 ?对国际法的发展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运作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有目共 睹的。自 20世纪 80年代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国家之间开 展合作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这时,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 ! 合作利益观 ?为全球 化背景下国际立法的繁荣提供了理论解释。不过, 拘泥于物质本体论, 无论是 ! 权力利 益观 ?, 还是 ! 合作利益观 ?, 都很难对国际法的建构与遵守做出全面的解释, 而建构主 义者的 ! 观念利益观 ?对此做出了弥补。同时, ! 观念利益观 ?主张国际社会的基本结 构是一种社会结构, 譬如构成社会主流的特征、 占支配地位的信仰、 规范、 观念和认识 等非物质因素, 决定着国家的行为模式与国际关系状况, 并建构出各国的国家利益。 依此逻辑, 属于非物质范畴的国际法律规范以及法律文化或观念的地位得以空前提 升, 有时甚至可以决定国家行为模式的构成以及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法的发展 20世纪 80年代, 国际机制理论的兴起为 ! 重整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关系提
& 供了姗姗来迟的机会 ?。 正是这种意义所在, 国际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对
于国际法的理论探索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尤其是体现在分析国际法的 ! 合法性 ?、 法 ! 制化 ?、 功能与作用 ?乃至 ! 国际法律机制的互动 ?等问题方面。对国际法发展中的各 ! 种现象, 国际机制理论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例如, 支持权力 至上的 ! 霸权稳定论 ?对于解释战后作为霸权国的美国支持创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运作与兴衰, 提供了某种解释路径; 而代表国际机制理论主流学派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机制理论的各种研究成果, 包括对国际机制的合法性、 有效性、 合法化乃至互动等 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国际法学以及国际组织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不过, 国际法并不是由纯粹的条约与规范所建构, 它的存在意义也不仅仅是扮演工具 理性的角色, 国际法中所蕴涵的各种价值观以及法律文化、 思维、 意识等, 单凭理性主
&
K enneth W.
A bbott ,
! M odern In ternat ional R elat ion s Th eory A Prospectus for I tern at ion al Lawyers ? : n , p 338 . .
Yale Jou rnal of In ternationa l Law, V o. 14 N o. 2, 1989 l , ,
% 147%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义国际机制的研究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因此, 纯粹的理性主义国际机制研究只能给予 国际法学一个侧面的帮助, 如果只限于此, 只会导致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死胡同。 这时,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影响日渐增大的建构主义国际机制理论, 无论是在 本体论, 还是认识论, 乃至方法论上给予国际机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活力与方向。 同时, 也为国际法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三 )国际关系理论中博弈理论的应用与国际法的发展 自 20世纪 50年代起, 博弈论与经济学、 社会心理学、 控制论、 信息论、 模拟学等一 同进入了国际关系学者的视野, 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冲突与合作的研究, 为国际关系的 分析走向 ! 科学化 ?与 ! 精确化 ?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关系学者尤其是当代主流学派中 的新现实主义者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对博弈理论的运用, 为国际立法的谈判与合作、 建构与遵守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 新现实主义者与新 自由制度主义者都曾广泛使用博弈方法支持自己有关国际冲突与合作的观点, 前者假 设参与博弈的国家通常关注相对获益从而导致国际合作的悲观前景, 后者认为参与博 弈的国家通常关注绝对获益从而产生对国际合作的乐观期许。无疑, 这些假设或认识 有利于对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做出恰当的分析, 分别有它们各自适合的解释范畴。此 外, 我们也必须清楚这种立足于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博弈理论与方法在对国际法发展中 的各种现象的解释方面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四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相互依赖理论与国际法的发展 相互依赖理论反映了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出现的国际体系新格局, 触及当 代国际社会中国家以及次国家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 之特点。不过, 现实主义者有关相互依赖的加强将加剧国际冲突的分析无法解释在全 球化背景下, 国际合作与国际立法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之景象。与现实主义者相反, 一开始就将相互依赖视为其安身立命之所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者有关相互依赖有利 于国际合作的逻辑思路以及理论论证, 为晚近国际立法的繁荣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 而且, 随着冷战结束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全球相互依赖的国际政治经济特征更为明 显, 从而使新自由制度主义者早先提出的 ! 复合相互依赖 ?模型的实践性大大增强, 全 球政治经济格局与国际立法朝 ! 复合相互依赖 ?的理想模式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不 过, 新自由制度主义相互依赖理论始终受到理性主义认识论与变相的物质本体论的局 限, 这种局限使其留下了许多能被现实主义者或者其他反思主义者批判的空间。社会 建构主义者如亚历山大 % 温特 ( A lexanderW endt)等的论述对此做出了弥补, 他们对相 互依赖促进集体身份形成的研究成果对国际法发展具有宏观上的意义, 其对相互依赖
% 148%
2010年第 2期 促进集体身份形成的具体论证对国际法发展具有微观上的意义。例如, 在微观上, 至 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其对现实主义相互依赖理论的批判有利于在理论上消除 现实主义的相互依赖观点对国际法的发展的解释误区; 二是其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相互 依赖理论的修正或补充使得主流相互依赖理论对于晚近国际立法勃兴的解释更具有 说服力。 (五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在 20世纪 60~ 70年代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大会为舞台, 与发达国家展开构建国 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 ! 依附论 ?扮演着维系发展中国家集体行动的 ! 意识形态 ?之 角色。而作为新现实主义理论分支的 ! 霸权稳定论 ?, 尽管脱离不了现实主义的窠臼, 但确实为许多甚至是主要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创立与变迁提供了具有一定合理性 的诠释途径。 20世纪 80年代, 源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国际自由市 场秩序的构建起到很大的作用, 并占据了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说的主流地位。冷战结 束后, 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更是剧增, 并向转型国家延伸。如今几乎所有的欠发达 国家与转型国家都已开始进行国内市场化改革与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而晚近国际经济 法也主要沿着自由化方向建构。同时, 新自由主义与国际经济法当前正面临着来自学 理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挑战。这种挑战表明, 摆在新自由主义理论面前的是如何在坚持 自由主义理论内核的前提下包容社会正义的问题, 以使该理论能够有更强的生命力以 及良好的前景。而摆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面前的是如何解决经济增 长与社会正义的冲突问题, 并构建出一个长久、 良效的国际自由市场秩序体系。 (六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与国际法的发展 当美国同行掀起一场试图疏远来自法学、 史学、 哲学等学科的传统研究方法的 ! 行 为主义革命 ?时, 美国之外捍卫传统研究方法的 ! 英国学派 ?却仍然维系着国际关系理 论与国际法学的紧密联系。冷战时期英国学派在相关国际关系命题方面的研究, 尤其 是对 ! 国际社会 ?、 秩序 ?与 ! 正义 ?等命题的探讨, 给予了国际法学极强的借鉴意义, ! 他们对国际法所做出的研究本身就构成国际法学的一部分。而且, 与同样重视国际法 的理想主义者不一样的是, 虽然英国学派也强调与国际法紧密相关的共同规则、 共同 制度和共同利益的作用, 但是他们坚决反对乌托邦主义, 并且认同主权国家体系或威 斯特伐利亚体系。也许这种看法对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霍布斯主义者来说, ! 格老 秀斯主义 ?味道太重了; 而对于康德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来说, 它的 ! 国家主义 ?倾向又 太明显了。但正因为此, 使其不仅符合世界政治经济的现状, 也体现了现行国际法体 系的进一步发展之需要。同时, 在英国学派的进一步研究主题中, 无论是 ! 主权与人道
% 149%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主义干预 ?, 还是 ! 英国学派与国际法 ?, 乃至 ! 作为国际社会 /世 界社会的欧盟 ?等, 都
& 与国际法的现状分析、 功能探讨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紧密相关。 乐观预期, 英国学派
的进一步研究命题以及研究成果将为国际法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借鉴。 (七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全球化理论与法律全球化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 全球化 ?亦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以 罗伯特 % 基欧汉 ( Robert O K eohane)与约瑟夫 % 奈 ( Jaseph S Nye)为代表的、 在相互依赖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全球化比较观 ?成为主流理论之一, 并为我们理解法律全球化 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合适的、 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途径。首先, 全球化比较观对全 球化现象的肯定对于法律全球化现象的存在找到 ! 物质基础 ?, 其对全球化现象解释的立 足点也能使我们在法律全球化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探寻到主流部分。其次, 全球化比较 观对全球化的类型分析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法律全球化与其他领域的全球化之间的关 系, 即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的结果, 也在于前者是后者的推动力, 这对 于我们了解法律全球化的根源以及发展轨迹是非常有帮助的。再次, 全球化比较观对当 代全球主义的特征做出的探讨, 如有关网络密度的增强、 跨国参与的加强以及 ! 全球化非 美国化 ?的分析, 对了解法律全球化晚近发展所呈现的一般特征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最后, 全球化比较观对全球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包括对全球化与国内政治的关 系、 公平问题以及 !全球治理 ?等问题所做出的符合实际的分析, 对于我们端正对待法律 全球化的态度, 理性对待法律全球化中的权力与不公平以及法律全球化的具体发展路径 等方面的考察, 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及方法启示。 (八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国际法的发展 对于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新形势与各种复杂问题,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给出一 个满意的答案, 它们面临着革新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 依托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 的软权力理论、 自由主义国际法学、 新古典现实主义、 地缘经济学等得以兴起。同时, 一些原先处于边缘化的理论 (如世界秩序理论 ) 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晚近兴起的 ! 自由主义国际法学 ?, 其分析起点、 理论假设乃至分析方法, 无一不是从自由主义国际 关系理论中引申而来的。最引人瞩目的是, 这种研究范式尝试为国际法学开辟一条 ! 自下而上 ?的研究路径。这对于长期以来依赖 ! 自上而下 ?传统研究路径的国际法研 究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也为当代 ! 跨国法 ?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同时, 软
& Barry Bu zan ! The English S chool as a R esearch P rogram: A n O verview, and a P roposal for R econve , n ing, ? A R econ sid era tion of the Eng lish School: C lose or R econvene? B ISA Conference M an chester D ecemb er , ,
1999,
p 12. .
% 150%
2010年第 2期 权力理论旨在向世界展示与推销西方大国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而欲达此 目标,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推动以 ! 自由化 ?为理念的主要国际组织的运作以及主要 以西方价值观构建的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同样, 面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局势, 先 前一贯对国际合作保持悲观态度乃至忽视国际法作用的现实主义发展趋势之一就是 重新寻求与国际法的联结。包括新古典现实主义在内的最小现实主义, 改变了权力与 物质结构作为国家行为的唯一解释变量的假设, 更多地考虑了国际机制与国际法在国 际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这实际上是向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有限靠拢。除新古典现实主 义外, 晚近兴起的地缘经济学无疑是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经济领域的一个反映。在这 里, 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得以与现实主义理论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对于当前蓬勃兴起的 区域经济立法提供了一种来自现实主义视角的分析路径。此外, 冷战后复兴的世界秩 序理论中的 ! 自由主义范式 ?以及 ! 建构主义范式 ?也对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作用寄予 了很高的期望。
三
跨学科研究的感想
介绍完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书稿的内容, 再回顾一下近十年来自己走过的国际关系 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虽然谈不上感叹万千, 但总是有一些话语噎在喉中, 一 吐为快。 (一 )跨学科研究的难度 由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学科的交流被割裂近半个世纪, 它们之间无论是形式 还是本质上的鸿沟变得非常深远, 两个学科从总体上看已是属于 ! 探讨不同问题以及 期望不同答案 ?的两种文化, 因而在开展具体的跨学科互动时必然会遭遇 ! 两种文化的 冲突 ?。而且, 无论是国际法学, 还是国际关系理论, 迄今它们各自都已经发展成一个 庞大的理论体系, 两个学科不仅包括了立足于不同本体论的各种派系, 也包括了立足 于不同的认识论的各种派系, 即使在方法论上, 也是各式各样的。显然, 面对 ! 两种文 化的冲突 ?以及各个学科纷繁庞杂的体系与知识 之障碍, 这种 跨越绝非 一朝一夕 之 功。对于 笔者自身, 如果说对 国际 法学 知识 还有一 定基 础的 话, 那对 于国 际关 系 理论则完 全是个 ! 门外汉 ?。对于这个陌生的领域, 完全靠 ! 自学成才 ?后难免有着 藏在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即使在前面两部著作已出炉后, 笔者仍然对来自国际关系学 界的评价有着 ! 胆战心惊 ?的恐惧。当然, 丑媳妇总是还要见公婆。在第二本书出版半 年后以及第三部书稿成书后, 本人终于下定决心寄给了王逸舟老师审阅 ( 寄出后还后
% 151%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悔过 )。还好, 两部书稿都得到了王老师热情洋溢的鼓励与指正, 这成为自己能够坚持 下去的动力之一。 (二 )学科内的偏见 长期以来,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被看做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它们之间的 紧密相关性一直被遗忘, 甚至存在着许多对这种跨学科研究的不理解或偏见。由于笔 者身不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 因此不知道该学科对这种研究的普遍看法, 但对来自本 学科内的偏见, 却是清楚得很了。第一部书稿即博士论文答辩时, 就碰到了诸如 ! 你洋 洋几十万言, 并无谈到什么法律问题 ?、 这种研究对现实没有任何意义 ?之类性质颇为 ! ! 严重 ?的质问。甚至在平时较为平和的学术交流中, 也会遭到 ! 你是在摧毁国际法学 的独立性 ?、 这是在提倡国际关系理论的殖民主义 ?之类的质问, 弄得哭笑不得的自己 ! 只好以玩笑话语打住这种 ! 真理越辩越糊涂 ?的争论, 甚至用上 ! 你是名门正派, 我是歪 门邪道 ?来戏谑。而跨学科研究的论文在投稿时碰到的麻烦就更大了, 如果说中国国 际关系学界中诸如 #世界经济与政治 ?、 #现代国际关系 ?等杂志还给了这类稿件足够 的宽容与机会, 但在法学领域, 却经常遭受诸如以 ! 读不懂 ?、 太过专业 ?、 对社会实 ! ! 践缺乏指导意义 ?之类的理由被退稿的尴尬。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本学科最终还是给 了这一 ! 旁门左道 ?一定的生存空间, 而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 接受且开始运用这种方法 的本学科学者已呈 ! 星火燎原 ?之势。 (三 )学科之间的隔阂 经过长时期的各自发展, 两个学科的学者已形成较为封闭的学术圈子, 而且都存 在着一定的 ! 关门主义 ?的做法, 这对跨学科的对话与论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笔者做 这个跨学科研究已有不短的时间, 也在国际关系领域的杂志发表了数量不少、 有一定 影响的论文, 但至今仍然没有拿到过来自国内国际关系学界举办的研讨会的邀请函。 当然, 在国际法学的众多学术会议上, 也难以寻觅国际关系学者的身影, 更没有见到过 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文投稿或发表到国际法杂志。同时, 通过不同的学术训练以及社会 活动, 两个学科的成员实际上分属于 ! 不同的语言共同体 ?, 诸如 ! 制度 ?、 实证主义 ?、 ! & ! 系统 ?、 理论 ?等关键词语, 对于各自可能有着不同的内涵。 这不仅带来即将刊载 ! 的稿件经常要为专业术语的替换而忧闷, 也在为数不多 ( 至今我只参加过一个, 也许就 只有这个 )的跨学科交流会上, 学者之间经常因为对彼此的常识性或普遍性知识的误 会而陷入一种 ! 虚假的 ?辩论状态。难怪当年美国学者对这种跨学科合作会有这样的
&
A nne- M arie Burley, ! Inter at ion al Law and Internat ion al R elat ion s Theory: A D ual A genda ? Am erican n , p 205. .
Journa l of In terna tional L aw, V o.l 87 N o. 2, 1993 , ,
% 152%
2010年第 2期 感叹, ! 只有当一种共同的术语词汇出现, 或者大量的学者掌握两个学科的基本术语
& 后, 一个广泛与持久的跨学科对话才能被乐观预测 ?。
四
展望
从本源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 在学科发展史上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 法学相互依托、 互相促进。因此, 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之间实现跨学科联结是一 种必然。实际上, 即使在两个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被割裂近半个世纪后, 学科本身的发 展需要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给予了它们重新联结的机会。尽管目前两个学 科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以及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障碍, 但合作的潜力与前景依然是 鼓舞人心的, 两个学科将在描述性研究、 语义性分析、 解释性工作、 规范性研究以及工
( 具性分析等方面, 起到 ! 优势互补 ?或 ! 强强联合 ?之功效。
站在国际法研究的角度, 从国际关系理论中寻找论据与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对国 际关系理论的挖掘至少能为国际法的研究寻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 运用国 际关系理论分析国际法发展的宏观性问题, 比如一战后国际立法的繁荣、 国际联盟的 组建、 运作以及解体的国际关系背景等。第二, 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国际法发展的 中观性问题, 包括揭示国际立法的谈判策略与模式、 经验与教训、 效益与弊端等。第 三, 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国际法发展的微观性问题, 包括具体的国际规则的建构、 运 行以及执行效果等。同时, 国际法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活动可以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 一些论点提供支持性的证据或方法。其一, 借鉴国际法学研究成果与方法解释国际关 系理论某些流派的观点与方法, 是一条有效与必要的途径。在国际关系的研究活动 中, 通过对相应的国际法研究成果的引入, 对于研究者领会与创新这些思想或观点具 有重大意义。其二,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 通过对国际法实践活动的引入来对国际关系 学者的某些观点与方法的说明或解释,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运用国际法实践活动 的分析, 能够让研究者较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证逻辑与实际影响, 从而加强对 这些学派及其具体观点的客观认识, 并最终实现新的理论创新。 不过, 与晚近西方学界相比, 这种跨学科研究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
&
R ob ert J B eck ! I tern at iona 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 elations The Prosp ects for Interdiscip linary Col labo . , n : eds , In ternationa l R ules Approa . :
rat ion, ? in R obert J Beck A n th ony C lark A rend and R obert D. V ander Lugt . , ,
che s f rom In terna tional L aw and In terna tional R elation s N ew Y ork O xford U n iversity Press Inc , 1996, p 18. , : , . . ( K enneth W. A bbott ! In ternational Law and In ternat ional R elat ions Theory: Bu ild ing B ridges- E lem ents of , a Join t D iscip line, ? P roceed ings of th e American S ocie ty of Interna tiona l L a w, V o. 86, 1992 l , pp 168 - 172 . .
% 153%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然而,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正是由于这种跨学科分析所蕴藏的独特价值以及所显露的重 大意义, 该分析方法最近几年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所认识与运用。为此, 2006 年 12月 #中国社会科学 ?杂志社在北京专门主持召开了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合作
& 研讨会 ?, 并组织了这方面的专题论文集结发表。 同时, 这种发展过程也是一种 ! 融冰之
旅 ?, 无论是学科内的偏见, 还是学科之间的隔阂, 都有着一个逐渐消融的过程。笔者的 博士导师徐崇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原理研究 ?以及 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国际法的实践 ?分别于 2005年与 2007年得以立项的事实就表明, 学界对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原有偏见与隔阂正在消失。从 笔者的学术规划看, 用了近十年时间写出所谓的三部曲, 搭出了一个略显粗糙的跨学科 研究体系, 接下来我想再用后面的学术时间慢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尤其是第三部 涉及的各个概念一个一个 ! 精耕细作 ?下去。也期待有一天能将 ! 三部曲 ?变成 ! 四部 曲 ?、 五部曲 ?))从研究层次看, 如果能力允许的话, 笔者希望在结束两个学科之间浅 ! 层次的学科体系的互动之后, 逐渐进入对具体问题的讨论阶段, 并从国外理论输入层次 逐渐过渡到对国内外的尤其是中国问题的分析应用层次。 总之, 借鉴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国际法的问题, 将为中国国际法学 的创新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同样, 借鉴国际法学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国际关系问题, 也 能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打开别开生面的研究视野。更应该强调的是, 如果中国国际关 系学者与国际法学者能够携手合作, 运用两个学科交融的知识与方法, 来分析与探究 共同面临的 ! 国际安全与和平 ?以及 ! 中国的和平与发展 ?等问题, 将是一种新的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并求最大地维护正在希求 ! 民族复兴 ?的中国的国家利 益以及对创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贡献。 [收稿日期: 2009 [修回日期: 2009 06 14] 07 20]
[责任编辑: 主父笑飞 ]
&
在第二部书稿后记里笔者曾经写 道: ! 当 然, 就 像国际关系学 界与国际法学界 之间不相往来 是一个 ?世界
性 + 的普遍性问题一样, 对于国内的这些学者 ( 指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 )我并无一人认识。但是我必须深深地感谢他 们, 感谢他们的学术成就对于本书的贡献, 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有缘认识与拜会。同时, 本人从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 学科研究的这五六年中, 许多心得与体会先以论文的形式构思, 并得以在国内国际关系学杂志与法学杂志面世, 受益 于这些杂志与编辑的眷顾。谢谢这些大部分至今尚未谋面的编辑老师的帮助以及支持, 作为第一个读者的您们所提 出的宝贵建议也为本人的思考的深化与完善给予了更大的空间。 ?时间一晃又过去三年, 这种状态早已改变, 国际关 系学界的王逸舟、 秦亚青及其他许多青年学者,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 #国际问题研究 ?等杂志编辑部 的各位编辑老师, 都已成为本人学术上的良师益友, 与他们的交流为我将跨学科研究坚持下去以及能够做得更好提 供了动力与方法。
% 154%
N o 2, 2010 .
W orld Econom ics and Politics
An In terdisc ip linary Explor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 la tionsh ip and In ternational Law L iu Zh iyun ( 143) Abstract T he in ternational re latio nship and internat iona l law have a close relationsh ip bo th in orig in and in th e ir evo lu tion. Consequent ly, a fter these tw o d isciplin esw ere d issevered for alm ost half a century in terd isciplin ary research is once aga in boom ing in the w estern w orld , . In Ch in a th e C ontem 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D evelopm ent: an A naly sis fro th e P erspective , m of International R elationship T heory is an exploratory w ork in th is fie ld F rom the perspective . of I , th is book prov ides another th eoretica l explanation approach for contem porary H ow ev R . er the in terd isciplin ary research has and w ill have m any obstacles to overcom e, such as the , diff icu lt ie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discri in ation w ith in the d isciplin e as w ell as the , m gap betw een disciplin es N evertheless in terd isciplin ary research itself has a strong v itality . , and w ill bring prom ising fu ture for both disc ip lines becom ing an inevitab le trend of d isc ip li , nary developm en. t Key W ords in ternat io na l relationsh ip theory, in ternational la theory in terdisc ip linary re w , search A uth or L iu Zh iy un Ph D. o f law, professor and tutor of doctorate candidates in the Law , . Schoo l o f X iam en Un iv ersity.
% 160%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7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