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包容性”——基于《联合国宪章》的视角
本文选题:《联合国宪章》 + 文明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9期
【摘要】:《联合国宪章》是战后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基石。以"我联合国人民"的名义制定的该《宪章》涵盖了一定的"包容性"。联合国从51个创始会员国发展为全世界193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大家庭这一事实表明,其所基于的《宪章》具有对不同文明、文化和制度的"包容性"。但是,这种"包容性"存在许多问题。深入研究国际法与国际秩序中的文明、文化和制度的"包容性"及其实现的路径,尤其是将面向21世纪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置于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包容性"大框架下加以思考,谋划相应战略策略,紧密结合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是摆在中国国际法学界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Abstract]:The UN Charter is the cornerstone of postwar international law and order.The Charter, formulated in the name of We the peo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vers a certain degree of inclusiveness.The fact that the United Nations has evolved from 51 founding members to a family of 193 sovereign nations in the world shows that the Charter is based on a "inclusiveness" of civilizations, cultures and institutions.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th this kind of inclusiveness.Studying in depth the "inclusiveness" of civilization,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path to their realization,In particular,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Sino-US rela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inclusive"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to plan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strategies, and to closely integrate China's international law practice.It 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 to innovate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乃根;;试析联合国宗旨下的国际秩序及其演变[J];东方法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杨兴;;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3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8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全华;;论康德的教育现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小泉现象”剖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博;东北亚石油安全与合作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威;20世纪60年代初英法核外交探析(1960-1962)[D];南京大学;2011年
5 徐皓;大国和领袖 战争与和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文青;二战后丘吉尔政府外交政策探析(1951-1955)[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唐高略;小国安全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爱雪;尼克松政府援助伊朗政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辉;中国对非洲认知的两次转变[D];外交学院;2011年
10 王文学;论李光耀时期(1965-1990)新加坡的实用主义外交[D];外交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晓程;网络对国际法的冲击和影响[J];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诺塞琳·希金斯,叶兴平,田晓萍;变迁的国际体制中之国际法[J];外国法译评;2000年03期
3 赵丽霞;;国际法不容践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姜琪;简论国际法上的管辖权制度[J];当代法学;2001年05期
5 马洪林;站在国际法的历史平台上——读《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J];探索与争鸣;2002年06期
6 王虎华;论伊拉克组建新政府的国际法问题[J];法学;2003年05期
7 刘振民;有待加强研究的若干国际法问题[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8 董桂峰 ,易巧平;浅论当代战争的国际法特征[J];国防科技;2004年08期
9 冯淑兰;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国“和平崛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14期
10 陈康;;当代理想主义国际法遭遇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毓业;;中美撞机事件的国际法问题[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王超杰;;西方传教士与国际法初入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3 杨凡;董跃;;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周杲;;格俄冲突的国际法评述[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张宏乐;;《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法解读[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陈彬;;论一般国际法之上的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张华;;论尊重人权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田士臣;;从伊朗扣押英国水兵事件看中国对其领海内的外国军用船舶的管理[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7年卷第1期[C];2007年
9 余敏友;陈喜峰;;欧美WTO研究动态——以制度挑战滋生的理论问题为核心[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10 王小晖;;核材料海上秘密运输的国际法问题[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一期[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荣誉学部委员 刘楠来;大力加强国际法人才培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湖南大学法学院 杜钢建 汕头大学法学院 白巴根;关于岛屿归属的国际法问题[N];中国海洋报;2011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方卫军;美英挑动叙危机蚀化国际法框架[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吴志华 顾玉清;“拳头法”不能高于国际法(综述)[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陆航;国际法研究要始终服务于国家利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西安政治学院 王海平 宋新平 胡世洪;国际法视角下的叙利亚乱局[N];解放军报;2013年
7 本版编辑;毕生致力于国际法发展和世界和平进步的大师[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余飞;引渡涉及国际法 美单方说了不算[N];法制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宁 杰;美国应对虐囚事件承担国际法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刘雪红;国际法视野下的塞浦路斯危机[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大鹏;北极问题的软法规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2 董箫;论航权交换[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许昌;国际法院迟延同意管辖权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D];苏州大学;2009年
2 高美华;论当代美国国际法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婷婷;梁启超与国际法[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焱;“反扩散安全倡议”的国际法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5 蔡高强;论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D];湘潭大学;2003年
6 黄庆;国际法效力依据问题研究——一个比较文化的视角[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孙鹤;联合国实施国际法机制雏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温柳;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国际法思考[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9 李析燃;论国际法视角下的难民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颜彬;中日东海争端之国际法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5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76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