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民社会视域下国家外交的合法性解读——以“维基解密”事件为切入点
本文选题:维基解密 + 国家外交 ; 参考:《法学》2012年09期
【摘要】:"维基解密"事件的发生以及各国政府对其对策与反应,引发了学界对国家外交的合法性和国际公民行为的法理思考。在此事件中,国家外交行为的合法性审视被边缘化,而"失去祖国的"的个人的"泄密"行为事实上被规制和惩罚。美国外交行为和阿桑奇解密行为的实证分析微观地论证了国际公民行动者挑战国家外交特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与此同时,宏观的自然法意义下的理论剖析说明,国际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国际法的法理基础从大国政治向公民政治或宪政之法理转向,同时也推动了国家外交的合法性沿着国际法双重性法理的维度转向。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Wikileaks and the response of governments to the Wikileaks have caused the scholars to think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national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citizenship. In this event, the legality of the state's diplomatic behavior is marginalized, and the "secret"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who "lost the motherland" is in fact regulated and punishe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American diplomatic acts and Assange's declassification demonstrates the legitimacy and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civil actors challenging the diplomatic privileges of n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e sense of macroscopical natural law shows that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 changes the legal basis of international law from great power politics to civil politics or constitutionalis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motes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diplomacy to turn to the dimension of duality of leg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治理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11CFX06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霄;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世界公民社会——哈贝马斯国际政治思想述评[J];欧洲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谭容培;审美直觉之真义:心的敞亮与物的解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 孙义清;;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表征与发展趋势[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陈波;;现代性的自我确证与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郑召利;;程序主义的民主模式与商谈伦理的基本原则[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5 冯军;;政治与技术交往的价值——论哈贝马斯克服现代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6期
6 王树人;“象思维”与原创性论纲[J];哲学研究;2005年03期
7 乔焕江;神学美学视野中的现代美学困境[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鹏;;媒介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决策[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宝国;18世纪以前欧洲文字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杨效宏;媒介话语,现代传播中的个体呈现[D];四川大学;2006年
6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梅;新闻与消费[D];四川大学;2007年
8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红梅;公共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政府的理性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宣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青龙;哈贝马斯主权终结思想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小宇;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察[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能武;后民族结构与世界公民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甘敏求;电视民生新闻对公众话语空间的构建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以藏;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景慧芳;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7 吴慧勇;交往理性与伦理理性[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魏巍;费希特伦理学思想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周芳;试论哈贝马斯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陈素萍;幼儿与“物”交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0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780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