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

发布时间:2016-11-21 15:28

  本文关键词:从强权入侵到多元善治——武力干涉领域国际法的现存框架与演进方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2009年

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

叶青  

【摘要】:60年来,中国的多边外交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对多边外交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理念的不断更新,而在理念演变的背后是内外驱动力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从中国外交的定位变化着手,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过程中理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一是在多边外交的利益观上重新复兴了国际主义的理想,开始超越中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强调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利益;二是对多边外交的认识超越了单纯的外交政策和工具层面,而是从制度和体系整体层面理解多边主义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推动中国多边外交理念演变的外部推动力,指出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的变迁和多边主义的大发展是驱动中国多边外交理念演变的两个关键性外部因素。但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只是从外部提供了一种推动力,更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中国自身。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的不断更新,离不开中国实力的提高,离不开中国历代领导人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判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中国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多边合作的成绩斐然。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过程,是中国逐渐融人国际体系的过程。从被排斥到部分参与乃至全方位参与国际多边合作,中国的多边外交在过去60年里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从50年代日内瓦会议的初试啼声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章一平;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4期

2 宋晓芹;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初步尝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6期

3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4期

4 彭庆;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文字表述看我国多边外交政策:1986-2005[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6 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7 刘建飞;;简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夏立平;美国对华战略及其内在矛盾[J];当代亚太;2004年02期

3 张金荣;;试析后冷战时期中国加强东亚地区合作的动因[J];当代亚太;2006年04期

4 胡文涛;从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透视中国的新安全观[J];东南亚纵横;2003年07期

5 赵银亮;中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分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J];国际观察;2003年04期

6 韦宗友;;中国新外交:国内变迁、外部环境与国际秩序[J];国际观察;2006年04期

7 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8 高飞;夏莉萍;;学习、认知与中国安全观念的创新——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俄双边关系案例研究[J];国际论坛;2006年04期

9 姜宅九;;中国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动因[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1期

10 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葵;;高放苏联剧变研究评析[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宫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明;;1992年中俄关系略论[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4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5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7 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D];苏州大学;2005年

8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赵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10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周峰;东亚多边主义发展及其前景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浩;迈向世界大国之路——对中国实施多边外交的探讨及展望[D];外交学院;2003年

3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4 焦圣华;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4年

5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6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D];武汉大学;2004年

8 李丽娜;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对多边主义的全面实践[D];武汉大学;2004年

9 李磊;论二战后泰国国家利益和安全观念的变迁[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如林;中国与核不扩散机制:参与和建构[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善中!北京;再看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J];党史文汇;1999年10期

2 王冠中,袁红;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涉农经济政策研究——基于政治报告字词使用的计量与语意分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04期

3 苏长和;帝国、超国家与东亚的未来[J];国际观察;2003年02期

4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5 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戴维·斯基德莫尔;王娟娟;荣霞;;从布什到奥巴马:美国对国际制度政策的延续与变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黄忠;唐小松;;日本软实力外交探析[J];日本研究;2011年01期

3 王域霞;;再读塞缪尔·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有感[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何志鹏;;从强权入侵到多元善治——武力干涉领域国际法的现存框架与演进方向[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5 江涛;;联合国改革难度有多大[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7期

6 朱立群;;利比亚危机考验欧盟塑造国际秩序的能力[J];欧洲研究;2011年03期

7 张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的传统外交[J];国际展望;2011年04期

8 梁振国;;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普世价值,抑或当代世界价值共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钟飞腾;张洁;;雁型安全模式与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8期

10 张业亮;王石山;;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走向[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青;;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余建军;;美国参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多边主义的视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4 陈东晓;;新中国多边外交的继承与创新:时代景观和战略思考[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张泽森;;兴国济世的优方良策——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价值[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夏海斌;;外交功能的经济化——中国“外交资源”的经济效应[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耀东;;“金砖四国”: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新提升[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张春;;论全球环境治理的合法性——一项结合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尝试[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简军波;;规范视角下的中欧关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鹏权;[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李双伍;[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哈佛大学教授 小约瑟夫·S·奈;[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吴妙发;[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吴妙发;[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6 邹林;解放军高层运筹 多边外交护南沙[N];国防时报;2011年

7 世界银行行长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Zoellick);[N];南方周末;2009年

8 裴广江;[N];人民日报;2009年

9 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马保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李新烽;[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宁;科技革命对多边主义的多维建构效应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尹斌;后冷战时代欧盟的中东政策与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俞顺洪;“新区域主义”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张建新;霸权体系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刘彬;RTAs涌现背景下国际贸易法治秩序的重构[D];厦门大学;2008年

9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简军波;权力与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晨旭;革命后国家的多边外交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海燕;欧盟多边主义:理念、实践及对中欧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发龙;奥巴马政府多边外交政策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艳;冷战后中国东亚多边外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叶敏;多边外交与软实力[D];暨南大学;2012年

6 罗嘉航;多视角下的多边主义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子介;多边主义与东北亚安全合作[D];辽宁大学;2011年

8 胡建虎;东北亚安全模式转型——从双边同盟到多边外交[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丽娜;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对多边主义的全面实践[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刘世义;论冷战后的中国多边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从强权入侵到多元善治——武力干涉领域国际法的现存框架与演进方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4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