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体系的不平衡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国际法体系 + 体系不平衡 ; 参考:《理论探索》2016年06期
【摘要】:国际法体系"不平衡"指规范体系构成要素或构成维度间的功能性不匹配或不协调,"不平衡"是国际法体系的固有特征,也是国际法演进的内在动力。从形成脉络看,国际法体系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国际法理念与规范实践之间鸿沟的弥合呈现出渐进性的发展脉络,法律体系的保守性阻碍着法律体系对国际关系规范调整需求的有效回应,主权概念本身包含对立性,主权构成国际法发展的基础,又时刻维护着本身的"至高"品质等方面。基于法制化理论维度、规范体系与运行体系维度以及理念、规范与组织维度,体系不平衡在不同结构模型下的表现和内容各具特点。全球化与人本化视野下,体系不平衡所内聚的价值性逐渐显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治理需求使"不平衡"愈发成为价值评判的对象。对体系不平衡的存在和变化,国家立场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Abstract]:"Unbal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 refers to the functional mismatch or disharmony betwee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r dimensions of the normative system. "imbalance" i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 and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ation, 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ga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actice of norms. The conservatism of the legal system hinders the effective response of the legal system to the demand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norm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itself contains opposites, sovereignty form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t always maintains its "supreme" quality. Based on the theory dimension of legalization, the dimension of normative system and operation system, the dimension of concept, the dimension of norm and organization, the performance and content of system imbalance under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view of globalization and humanism, the value of the unbalance of the system gradually appears, and the demand of value and the demand of governance make the "imbalance" become the object of value evaluation. There is both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for the existence and change of system imbalanc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良性互动研究”(15BFX186),负责人赵骏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际法体系‘不平衡’的结构分析:渊源、价值与中国立场”(16XNH019),负责人李将
【分类号】:D9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学伟;;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辨证关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刘芳雄;;论国际法发展的表现与前景[J];求索;2005年11期
3 付文明;;《国际法教程》学习辅导[J];领导之友;2006年03期
4 梁涛;;论国际法的晚近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易显河;;向共进国际法迈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温树斌;;国际法基本属性之思辨[J];河北法学;2007年08期
7 胡育云;;对国际法法律效力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8 古祖雪;;国际法体系的结构分析[J];政法论坛;2007年06期
9 张卫明;;近二十年晚清国际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年03期
10 陈喜峰;;国际法的自足制度之研究[J];政法论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宁;;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黄伟;;也论国际法的等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白中红;;论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国际法基础[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刘继勇;;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温树斌;;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辩证思考——理论和实践的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何志鹏;;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志雄;;国际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和平发展[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谦;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法价值[N];光明日报;2007年
2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令良;和谐世界呼唤新的国际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谢小庆;如何认识当代国际法的作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刘敬东;国际公法不容挑战[N];法制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郭恒忠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阴剑峰;美英对伊动武缺乏国际法律依据[N];法制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秦倩;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3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王忠宝;论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陈颖健;公共卫生全球合作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那力;国际环境法的新理念与国际法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s,
本文编号:1882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8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