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十九世纪国际法学中的中国叙述

发布时间:2018-06-03 17:10

  本文选题:国际法 + 实证主义 ; 参考:《法学家》2012年05期


【摘要】:19世纪国际法学的核心思维结构是"非政治"的实证主义。通过检视该时期国际法学文本中关于中国的表述,可以清晰地考察出这种思维结构的特征。界定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是否拥有"国际法共同体"身份资格的"文明"标准,事实上是不清晰的。随着实证主义思维的渐趋得势,对于鸦片战争本身合法性的探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不平等条约合法性的判别,仅限于依据契约法的形式规则,而忽略了国际间武力关系不对等的残酷现实。"文明"标准的晦暗不清,并未阻止这一话语本身被国际政治现实所利用,而日本则是这方面的最杰出学生。由于拒绝思考"政治"议题,国际法学对19世纪帝国主义在中国等国的扩张非但不能限制,反而在事实上予以默认。在对学科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新时代国际法学家有必要对自身的方法论保持警醒,并更负责任地投入到"政治"议题中去。
[Abstract]:The core think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19 th century is non-political positivism. By examining the expression of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texts of this period, we can clearly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hinking structure. It is not clear to define whether China and other non-western countries possess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un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ism, the discussion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Opium War gradually withdrew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The judgment on the legality of unequal treaties is limited to the formal rules of the law of contract and ignores the cruel reality of unequ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force. " The obscurity of civilisation standards has not prevented the discourse itself from being used b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alities, and Japan is the most prominent student in this field. By refusing to consider the issue of "politics", international jurisprudence has tacitly acquiesced in the expansion of 19th century imperialism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subjec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international jurists of the new era to be alert to their own methodology and to devote themselves more responsibly to the issue of "poli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尊严;华盛顿会议“山东问题”交涉若干问题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2 蒋桂琴;翻译的政治性和翻译政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潘家德,杨隆高;试论近代“会审”制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杨智友;币制借款与银行团的重组——从旧银行团到新银行团[J];民国档案;2002年04期

5 连心豪;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内地——厦门、泉州常关内地税个案研究[J];民国档案;2005年04期

6 梁碧莹;“庚款兴学”与中国留美学生[J];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12期

7 陈小冲;清末在闽日僧与日本驻台“总督府”的关系——以外务部档案史料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8 王国平;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范围及列强的侵权[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9 杨曾宪;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佳智;;郭实腊其人及其在早期对华传教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海英;;晚明:错失机遇的历史大变局——读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青山治世;;晚清关于增设驻南洋领事的争论——兼论近代国际法、领事裁判权、不平等条约体制[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北根;1919至1921年间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吕铁贞;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余华川;从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看中西法律制度和思想的冲突与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5 蔡晓荣;晚清华洋商事纠纷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李琴;走私·缉私·中外贸易[D];暨南大学;2005年

7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巨新;清朝前期涉外法律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其承;“东南互保”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辜晓红;1873年上海金融危机与对外贸易[D];暨南大学;2004年

3 郎扬;日军官兵的“独断专行”与天皇政府的侵华战争责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国栋;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中立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玉勤;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初探[D];河南大学;2005年

6 段艳;北洋时期的国地财政划分(1912—927年)[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姜路平;旧中国的中日合办企业[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怡君;论义和团运动前后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宗礼;中美庚款兴学论析(1904-1929)[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俊杰;晚清民夷冲突探析(1842-1900)[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楠;卢雅涵;赵枫;吴海燕;冯丽萍;;学者无界,行者无疆——国际法学院学生的空间和时间[J];国际人才交流;2011年07期

2 龚玲燕;;浅论国际私法的性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3 曾令良;;中国践行国际法治30年:成就与挑战[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4 李明倩;;国际法先驱:阿尔贝里科·贞提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潘德勇;;论国际法的正当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4期

6 何志鹏;;国际法方法论:以思想与表达为核心[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7 段婷;;国际软法的概念及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8 梁伯枢;;如何吸引顶级团队——康奈尔大学前校长、北大国际法学院院长雷蒙访谈[J];国际人才交流;2011年07期

9 刘志云;;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10 ;前言[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云;;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之路:一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路径[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曾涛;;2020年的中国国际法——基于国际法学发展史的展望[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温树斌;;论国际法强制执行的必要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历史的际遇——中华国际法学会理事长、台湾理律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陈长文在“海峡两岸WTO法律论坛”上的致辞[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6 黄志雄;;国际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和平发展[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杨凡;董跃;;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8 高宁;;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9 杨泽伟;;联合国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10 肖兴利;;国家安全观与国际法:发展、挑战与回应[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燕萍 张磊;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国际法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慎思;国际法要为构筑和谐世界做贡献[N];法制日报;2007年

3 徐光明;中国国际法学会二○○七年学术年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罗书臻;中国国际法学会举行新春报告会[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莽九晨;中国国际法学会举行2007年学术年会[N];人民日报;2007年

7 记者 刘嘉;陕西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成立[N];西部法制报;2010年

8 记者  徐光明;倪征日奥李浩培百年诞辰纪念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山风;国际法学研究三十年回眸[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吴兢;中国国际法学会召开2008年学术年会[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青阳;规则的解释与解释的规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那力;国际环境法的新理念与国际法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勇;条约在中国适用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李刚;论海洋污染责任认定及赔偿[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李文沛;国际海洋法之海盗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8 秦倩;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红;国际组织的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熙东;中日两国钓鱼岛纷争的国际法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2 王璐;普遍管辖原则适用的若干问题初探[D];外交学院;2008年

3 周太东;国际法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巴特嘉尔格勒;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及国际条约在蒙古国内法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5 阿多尼斯;法国与国际法中关于沉船及沉物法规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许鑫;从国际法视角看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尹星懿;构建马六甲海峡及南海海域安全法律保障之我见[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宁建华;人类权利存在与国际法的生成和发展[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刘长溥;中日东海之争焦点法律问题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 李霄鹏;伍廷芳的国际法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3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973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2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