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可得兼乎——气候变化国际法制下森林碳汇与生物多样性的矛盾与协调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国际法制 + 森林碳汇 ; 参考:《前沿》2010年01期
【摘要】:森林碳汇通过林业行为实现,包括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但林业行为同样可能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气候变化国际法制未能有效地协调上述矛盾,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矛盾的激化。应当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通过完善气候变化国际法制和加强其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合作与协调,消除上述矛盾,从而全面、科学地保护环境。
[Abstract]:Forest carbon sinks are realized through forestry practices, including 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But forestry behavior can also cause damage to biod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of climate change fails to coordinate these contradictions effectively, and may even lead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m in some cas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the contradiction mentioned above should be eliminated by perf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on climate change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so a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an all-round and scientific way.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
【分类号】:D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之协调——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为视角[J];学术交流;2009年06期
2 胡剑,张卿;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的国际保护——TRIPS协议下保护的构想[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王倩倩;;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的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0年04期
4 吴军;张称意;徐海根;;《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与焦点[J];生物多样性;2011年04期
5 王长进;;论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兼以经济学中激励理论为分析方法[J];新学术;2007年02期
6 侯仰坤;;遗传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难点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15期
7 季柳阴来;;国际环境条约在中国的履行——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8 史学瀛;董跃;;多元价值的对话和协调——论CBD与TRIPs发挥联合优势的基础及具体设想[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上);2002年00期
9 刘惠荣;李可;;公海范围内科学研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法学思考[J];海洋信息;2009年03期
10 王轶坚;;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深海底生物资源法律适用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淑梅;;自然博物馆应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宣传[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马克平;;前言[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陈仲华;;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传统知识——欧共体及其成员关于TRIPS协议理事会对TRIPS协议第27.3条(b)的审查和关于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化保护的关系的意见[A];专利法研究(2003)[C];2003年
4 张霄;;沈阳市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必要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陆亮霞;文冰;;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我国低效林分改造研究进展[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6 黄东;曾以禹;张晓静;;论融合森林碳汇管理思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7 赵绘宇;;试析WTO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之关系及我国的法律应对[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8 纪力强;;国际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动态[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苏芸芳;;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问题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张鹤;;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探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成为关注焦点[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佩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N];中国企业报;2008年
3 记者 严圣禾;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开幕[N];光明日报;2010年
4 秦京午;保护生物多样性造福人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杨京彪;为了发展而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宫金娥邋杨祖媛;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在行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刘晓星;专家呼吁: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抢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8 张黎;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雪绒花;保护生物多样性需建立地方有效的协调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挑战[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顺龙;森林碳汇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臧小丽;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李正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张萍;北京森林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王娜;国际法对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管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杨俊杰;鲽形目分类检索及分子生物学应用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龚玉梅;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相关政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马英杰;我国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王前军;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蓉;我国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立法问题与立法规划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楠;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法律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陈可;论我国防治外来入侵物种法律制度的建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杜江江;论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控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宋欣;生物技术发明的权属保护与国际协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贾振宇;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D];四川大学;2005年
6 牟善忠;我国遗传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栾冲;转基因生物体越境转移的国际法规制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8 马娟娟;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王孝华;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知识产权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郭泰;生物遗传资源法律体系建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87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98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