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极科考权的社会需求基础和国际维权对策
本文选题:北极 + 科考权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随着北极海冰的快速减退,北极正在从一个冰雪连天的荒蛮之地成为生机勃勃的希望之洲。我国在北极有各种潜在的权益正在生成,成为政界、学界和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大多数权益可以通过商业方式获取,而对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的权利却是必须获取、而且不可替代的权利。国家在公海等全球公域范围内拥有科考自由的权利,但是在其他国家管辖范围内则需要遵循相关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制度。这就要求一国如果希冀维护和扩大本国的科考权益,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时充分考虑我国的权益。另一种是加强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拓展科考权的空间。北极国家迄今对我国的北极科考活动采取默许和支持的心态,是我国争取和维护科考权的大好时机。获取和维护我国在北极的科考权是为了满足国家在北极的各种权益而采取的必要对策。推动解决北极面对的重大科学问题,是北极科考权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cline of Arctic sea ice, the Arctic is moving from an icy wilderness to a vibrant land of hope. China has a variety of potential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Arctic, becoming the focus of political, academic and economic circles. Most rights can be obtained commercially, while the right to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to the Arctic is a necessary and irreplaceable right. States have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global Commons such as the high seas, but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other countries, they need to follow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egal systems. This requires a country to maintain and expan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its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mainly through two ways: one is through inter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fully consider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ur country. The other is to strengthen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So far, Arctic countries have tacitly approved and supported the Arctic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 which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our country to strive for and safeguard the right of scientific examination. To obtain and protect the right of scientific examination in the Arctic is a necessary countermeasure to satisfy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ur country in the Arctic.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of the right of the Arctic to promote the solution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problems facing the Arctic.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基金】:科技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地缘政治经济与安全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2012BAC20B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刚;陶平国;秦倩;;北极理事会与北极国际合作研究[J];国际观察;2011年04期
2 秦倩;陈玉刚;;后冷战时期北极国际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3 武炳义,黄荣辉,高登义;冬季北极海冰长期变化对华北降水的可能影响[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4 陆俊元;;北极国家新北极政策的共同取向及对策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武炳义,卞林根,张人禾;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J];极地研究;2004年03期
6 吴迪;;北极地区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法律问题研究[J];极地研究;2011年03期
7 黄少安;;海洋主权、海洋产权与海权维护[J];理论学刊;2012年09期
8 李少军;论国家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9 董跃;宋欣;;有关北极科学考察的国际海洋法制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刘惠荣;董跃;侯一家;;保障我国北极考察及相关权益法律途径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亚红;李刚;路爽;;西伯利亚高压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2 钱学文;;新世纪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6期
3 张瑞波;魏文寿;袁玉江;杨青;喻树龙;张同文;尚华明;陈峰;;树轮记录的天山南坡阿克苏河过去300a径流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4 蔡从燕;;国际法律体系中的“公私法分立”[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张乃根;;论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6 吴怀友;;初级阶段:当代全球化所处的历史阶段[J];长白学刊;2006年06期
7 刘琳琳;;关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国际海洋环境法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8 李连祺;;俄罗斯北极资源开发政策的新框架[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9 陈乔之,郑鼎文;试析画家利益的内涵与特征[J];东南亚研究;2005年03期
10 温树斌;;论国际法强制执行的法理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继军;;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院中的地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庞子琴;郭品文;;不同年代际背景下AO与冬季中国东北气温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卜敏;杨弘;李荔珊;;“极端天气之年”气候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4 祝从文;郭玲;何金海;;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前期潜在预报因子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5 杨柳妮;武炳义;;东亚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成因分析[A];S15 冰冻圈与极地气象[C];2012年
6 杨柳妮;武炳义;;东亚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成因[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7 桂静;;外大陆架划界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在北极的国际实践[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0年卷第1期[C];2010年
8 娄德君;李治民;祝玉梅;;黑龙江西部春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及平流层环流异常的联系[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 中高层大气及其与对流层的耦合[C];2014年
9 邵鹏程;;S3: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 1951-2013年我国冬季气温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10 郭宏宇;;在非中国企业对中国对非外交的影响[A];非洲研究2013年第1卷(总第4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l,
本文编号:2007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00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