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工权利”的界定问题——以自由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为例
本文选题:人权 + 国际劳工组织 ; 参考:《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摘要】:最近20年是国际劳工标准在世界诸多国家得到认可和适用的发展阶段,劳工权利的诉求者和多数人都认为工人权利应当如同"人权"一样被对待,必须得到司法程序的严格保护。然而,劳工权利的内容界定自始至终存在着争议。笔者比较了国际劳工组织和美国劳工法对"自由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这两项核心劳工权利的界定,认为美国劳工运动的历史受到"纯粹而简单的联盟"思想主导,而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工权利"的认识则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国际劳工标准对劳动者自由结社权的给予范围过于宽泛;其二,对集体协商等行为的限制过于狭隘。
[Abstract]:The last 20 years have been a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which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applied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workers' rights being treated as "human rights" by both the labour rights claimants and the majority. It must be strictly protected by the judicial process. Howev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tent of labor right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definitions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the right to collective bargaining"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and the United States Labor Law, and holds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abor movement is dominated by the idea of "pure and simple alliance". 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bor rights"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first, the scope of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to give worker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s too broad; second, the restrictions on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other acts are too narrow.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99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洲,徐钝;基本人权:宪法之终极追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钱继磊;;《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之反思[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3 赵东海,梁桂芝;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4 邹晓红;妇女人权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谢清平;;行政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韩国志;;人权的属性及其文化基础[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4期
7 祁建平;论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宪政价值[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何东平;关今华;;论基本人权保障和实现路径的若干重要问题[J];东南学术;2008年05期
9 关今华;李佳;;人权概念复杂性探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邱毅;叶新源;;试论一个悲剧皇帝的人权思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纪茂;共和主义的民主[D];复旦大学;2005年
2 曾祥华;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5年
4 张强;法治视野下的警察权[D];吉林大学;2005年
5 芦雪峰;英国1998年《人权法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高波;我国政府传播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张蕾;论一种作为人权的财产权[D];吉林大学;2006年
8 钱继磊;论全球化对人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9 裴婷婷;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秀群;宪法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琳;论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当代中国学校人权教育问题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永典;李大钊前期政治哲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林怀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优化[D];华侨大学;2003年
5 黄松林;野生动物致人损害救济立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6 陈阳;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刘晓静;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权立法[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洪必纲;刍论WTO中的人权及其保障[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良才;个人请愿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田慧;论中国宪法平等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书房[J];南风窗;2011年17期
2 范雪;;论无罪推定原则[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3 李靖;;浅谈我国死刑制度的存废[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4 熊宇;贾靖;;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价值定位[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5 胡亚慧;;略论迁徙自由权及其实现[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6 胡晓源;;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学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7 杨彬;;“窝藏、包庇罪”请对亲人们“手下留情”——对满文军“大义灭妻”的思考[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3期
8 李琪;许桂敏;;主权和人权的冲突与调和——国际刑事法院困境探析[J];南都学坛;2011年04期
9 卢结针;;论人权中经济与社会权利——解读《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可诉性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1年17期
10 张华;;行政公益诉讼的宪政解释[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世陵;;人权、民本与平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良;;浅谈邓小平的人权思想[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3 严燕子;;邓小平人权思想探析[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春明;;国际贸易与企业社会责任[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毛维栋;;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进展——解读“人权入宪”[A];学习宪法修正案座谈会文集[C];2004年
6 石井知章;;国际劳工组织在亚洲实施的消除童工国际计划[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7 李良才;;国际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权利间冲突与协调的法律思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8 陈颐;;论人权与公民权[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常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全球战略[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申天恩;;SA8000标准问题与中国劳动法制完善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燕坊;佘会霞:劳工标准问题对中国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记者 张俊毅 实习生 蔡小华;国际劳工标准研讨会在漳召开[N];闽南日报;2008年
3 东北财经大学 孙劲悦;中国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对接[N];国际商报;2008年
4 陈广慧;国际劳工组织概况[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国际劳工组织会商中国企业[N];中国企业报;2005年
6 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独特的国际法[N];工人日报;2005年
7 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作用与影响[N];工人日报;2005年
8 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实施与监督[N];工人日报;2005年
9 吕静;“劳动神圣”以何为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10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佘云霞;实现体面劳动是工会的重要使命[N];工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佘云霞;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D];外交学院;2005年
3 赵合俊;作为人权的性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戴德生;国际贸易体制中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杜晓郁;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薛长礼;劳动权论[D];吉林大学;2006年
8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杨松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权利保障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于忠春;人权视角下的环境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公民社会保障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史文涛;中美人权观分歧探析[D];山西大学;2003年
3 王祥河;ILO船员起居舱室标准及我国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李克胜;试析人权视野中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叶林;关于弱势群体和改善我国民工人权若干问题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6 陈明明;人权的刑法保护[D];吉林大学;2006年
7 崔志鹏;海员工会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李玲玲;中国渔船船员立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9 严胜军;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完善[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汪火良;论劳动权与人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50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05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