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从稀土案看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证据规则的不合理之处以及中国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8-07-13 14:24
【摘要】:法谚有云"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①从2009年的原材料案到现在的稀土案,中国在WTO争端解决程序中连连败诉,②不夸张地说,证据问题是败诉的主要原因。对证据问题的研究和对举证不能的窘境的突破是我国在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中国如何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应诉中援引GATT1994第20条进行抗辩,并且在援引例外条款进行抗辩的时候完成DSB规定的举证责任。继原材料案之后,中国在美国、日本、欧盟诉中国稀土案中再次败诉,这是我国又一重大的能源方面败诉案件。这次败诉对我国造成的已经不是一个单独案件的影响,而是会对我国的整个能源产业链结构升级带来重重阻碍。③这两个案件中我国都试图援引GATT1994第20条进行抗辩,但是都未能完成关键举证责任,未能证明被诉措施是符合GATT1994第20条宗旨的,进而未能证明被诉措施是符合GATT1994第20条的。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能源大国,恐怕在今后的WTO争端解决中我国在发展能源产业与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植物和中国人民身体健康方面都将承受巨大不利,难以翻身。本文研究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研读分析美国、日本、欧盟三方在WTO争端解决程序中的主张和抗辩,研究专家组对中国举证责任完成情况的评价,研究专家组对争端各方提交的证据的证明力的评价。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专家组对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表述有很多模棱两可、模糊不清之处。对证据证明力大小和一个事项证明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证明标准、成功使举证责任转移规定得不是很清楚。同时,专家组在庭审中查明事实过程存在重实体轻程序、专家组认定证据效力权力过大等问题。其中有些在历次争端解决中形成的惯例做法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公平,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逃避环境治理责任、以低廉价格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能源的恶劣行为打开大门,不利于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有序健康发展,建议予以改进。
[Abstract]:From the Raw material case in 2009 to the rare Earth case in 2009,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hina has repeatedly lost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dure. The research on the evidence problem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proof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when our country participates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WT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how can China invoke Article 20 of GATT1994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fulfill the burden of proof stipulated by DSB when invoking the exception clause? After the raw materials case, China lost again in the rare earth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v. China, which is another major energy case in China. The impact of this defeat on our country is no longer a separate case, but it will cause heavy obstacles to the upgrading of the entire energy industry chain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In both cases, our country will try to invoke Article 20 of GATT1994 to defend it. However, they fail to fulfill the key burden of proof, and fail to prove that the measures sued ar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urpose of Article 20 of GATT 1994, and that the measures sued are in conformity with Article 20 of GATT 1994. If we cannot solve this problem, as a big energy country, I am afraid that in the futur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our country will suffer enormous dis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the energy industr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nimals, plants and the health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turn over.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aims and def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dure, and to study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China by the panel of experts. Study the panel's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tiary power of the evidence submitt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dispute.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re are many ambiguities and ambiguiti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rules of assignment of burden of pro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power of proof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a matter is proved to be up to the standard of proof is not very clear for the successful transfer of the burden of proof. At the same time, the panel of experts in the trial found that the process of fact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rocedure, and the panel finds that the power of evidence is too large. Some of the customary practices developed in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have in fact been very unfai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ave evad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or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abominable behavior of plundering resources and ener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t low prices is not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the fair,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be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9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华,金朝晖,胡东;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作及律师的作用[J];中国律师;2000年03期

2 都亳;我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应对策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3 ;“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J];中国司法;2001年02期

4 倪世雄,成帅华;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J];国际论坛;2001年01期

5 江伟,王景琦;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的对应之策[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张玉卿;;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认识[J];中国法律;2002年01期

7 孙艳丽;WTO争端解决机制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孙智慧;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优点及不足[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王春婕;论发展中国家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运用[J];当代法学;2002年11期

10 陈立虎;论WTO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的协定、诉讼和主体[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孝柏;;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程序正义[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2 陈敬;;浅析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的应对[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家力;李舒;;中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应对[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4 陈琛;;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与完善[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5 余敏友;;WTO争端解决机制:成就与问题[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立文;;简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作为控制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工具[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敏友;;论欧共体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政策与实践[A];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明钱;;浅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调解[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9 李巧玲;;小议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执行争议程序[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龚柏华;;入世以来中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回顾与展望[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廷;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N];国际商报;2003年

2 刘力;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4年

3 新华;世贸争端解决机制是把双刃剑[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4 梁懿娴;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WTO争端解决机制完善发展[N];国际商报;2008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孙楠;WTO争端解决机制:发展中国家谋求战略合作[N];国际商报;2008年

6 冯霞;解读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N];法制日报;2010年

7 记者 崔鹏;中方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N];人民日报;2011年

8 汤来;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应对策略[N];湖北日报;2002年

9 李小军;WTO争端解决机制介评及应对策略[N];福建日报;2002年

10 张卫;WTO争端解决机制简介[N];法制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家敏;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毛燕琼;WTO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与改革[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梁鹰;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郑鹏基;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吕微平;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正当程序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赵恩广;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争端解决机制在WTO框架下的并存及拓展[D];复旦大学;2010年

8 易波;WTO非违法之诉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永杰;WTO补贴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印辉;WTO环境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磊;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D];西北大学;2009年

2 向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于虹;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丹丹;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蓝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郝耀华;发展中国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7 庄伟;发展中国家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轶坚;《能源宪章条约》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管辖重叠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徐晟;南共体争端解决机制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胡晓琳;WTO争端解决机制效率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19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119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