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开放发展与国际法:风险及应对

发布时间:2019-05-14 23:05
【摘要】:采取疏离国际法的策略去参与全球化、推进开放发展,可能给中国带来的是认同风险和声誉风险;反之,如果采用借助国际法的方式,遇到的主要风险是观点风险和能力风险。认同风险是国家与民众对于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身份的认同缺失;声誉风险是国家在世界上采取行动所积累的信用降低。这些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决定因素,国家无法克服这两种风险转化为现实威胁的严重后果。所以,这种风险是不可解的,必须尽最大努力避免此种风险,改为借助国际法的策略进行发展。观念风险主要是国家开放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国际法无用论或虚无论观念;能力风险则主要是国家所存在的体系认知、立法技术和专业队伍的差距。如果采用借助国际法的策略开放发展,应对两种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来自国家内部,因而是可以克服和改变的。通过自身的认真钻研、锐意创新,就能够达到充分利用国际法、改进原有国际法体系的目标,从而为中国及世界各国寻求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Abstract]:Adopting the strategy of alien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law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ization and promote open development may bring identity risk and reputation risk to China. On the contrary, if we adopt the way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main risks encountered are viewpoint risk and capacity risk. The risk of identity is the lack of recogni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of their own behavior and ident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risk of reputation is the decrease of credit accumulated by the state taking action in the world. These are the core determining factors critical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is unable to overcome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translating these two risks into real threats. Therefore, this risk is inexplicable, and every effort must be made to avoid it and to develop it in the light of the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law. Concept risk is mainly a variety of useless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law or virtual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while capacity risk is mainly the gap between system cognition, legislative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team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opening up. If the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law is adopted to open up development, the main determining factors to deal with the two risks come from within the State, so they can be overcome and changed. Through their own careful study and determined innovation, w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making full us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mproving the origin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aw, so as to find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提升中国话语权与国际法律制度变革”(16JJD820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学伟;;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辨证关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刘芳雄;;论国际法发展的表现与前景[J];求索;2005年11期

3 付文明;;《国际法教程》学习辅导[J];领导之友;2006年03期

4 梁涛;;论国际法的晚近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易显河;;向共进国际法迈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温树斌;;国际法基本属性之思辨[J];河北法学;2007年08期

7 胡育云;;对国际法法律效力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8 古祖雪;;国际法体系的结构分析[J];政法论坛;2007年06期

9 张卫明;;近二十年晚清国际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年03期

10 陈喜峰;;国际法的自足制度之研究[J];政法论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宁;;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黄伟;;也论国际法的等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白中红;;论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国际法基础[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刘继勇;;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温树斌;;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辩证思考——理论和实践的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何志鹏;;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志雄;;国际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和平发展[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谦;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法价值[N];光明日报;2007年

2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令良;和谐世界呼唤新的国际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谢小庆;如何认识当代国际法的作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刘敬东;国际公法不容挑战[N];法制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郭恒忠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阴剑峰;美英对伊动武缺乏国际法律依据[N];法制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秦倩;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3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王忠宝;论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陈颖健;公共卫生全球合作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那力;国际环境法的新理念与国际法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中周;论国际法对化学武器的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吕s,

本文编号:2477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477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4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