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海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现实分析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FX082)
【分类号】:D815.3;D99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国林,刘增洁;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9期
2 范晓婷;;对南海“共同开发”问题的现实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4期
3 谭再文;南海共同开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4 李国选;;南海共同开发制度化:内涵、条件与制约因素[J];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01期
5 林忠;中国与共同开发的学术探讨[J];现代法学;1998年01期
6 李金明;南沙海域的石油开发及争端的处理前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李国强;对解决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几个方案的解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8 王勇智;宋军;韩雪双;薛桂芳;;关于南海断续线的综合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渊;;对南海争端的国际海洋法分析[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2 武强,崔丽静 ,裴芳;南海边缘大陆架含油气盆地分布及其开发前景[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3 李家智;南沙群岛主权考[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匡增军;;2010年俄挪北极海洋划界条约评析[J];东北亚论坛;2011年05期
5 邵建平;李晨阳;;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6 安应民;;论南海争议区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7 邵建平;;如何推进南海共同开发?——东南亚国家经验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8 郑华芳;;南海问题解决方案研究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1期
9 程爱勤;;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民间探险”与“政府介入”互动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J];东南亚纵横;2009年04期
10 程爱勤;菲律宾在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的“安全原则”——菲律宾政府对南沙群岛政策研究之二[J];东南亚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贾琳;;东北地区国际河流的流域共同开发机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倩;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陈韶阳;南沙群岛价值分类评价和开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孙炳辉;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郑泽民;亚太格局下的南中国海争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6 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姜延迪;国际海洋秩序与中国海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何秋竺;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冠钰;澳大利亚的海洋法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迟远达;中日“东海共识”浅析及东海共同开发建议[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璐妍;大陆架划界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侯晓敏;新一轮南中国海争端问题的起因及其解决思路[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湛艳梅;中国海洋基本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杨珍奇;“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海洋政策[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琴;晚清海权观念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丽;南海争端解决模式比较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锦峰;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法律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光,韩增林,安筱鹏;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2 ;各国对南海的侵占状况[J];党政论坛;2004年08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2年03期
4 潘成鑫;经济因素与中越南沙群岛争端[J];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01期
5 ;我国南海为何遭人垂涎?——访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容子[J];海洋世界;2001年05期
6 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的问题与前瞻[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7 郭树勇;;论区域共识的制度化道路——兼论东亚共识的制度化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5期
8 肖建国;论国际法上共同开发的概念及特征[J];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李金明;南沙海域的石油开发及争端的处理前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杨翠柏;菲律宾对南沙群岛的“权利”主张及其“法理依据”驳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兆锋;;中国海疆油气:尴尬的国际合作[J];南风窗;2010年02期
2 李令华;;澳—印帝汶海槽条约签订的前前后后[J];海洋世界;1996年01期
3 李毅龙;邹立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在南海问题上的价值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4 江新凤;;中日:东海油气田怎样开发[J];世界知识;2008年14期
5 刘泓;;地区性民族问题与南沙群岛争端[J];中国民族;2009年05期
6 薛桂芳;迟远达;;浅议中日东海共同开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何苗;李黎;;《斯瓦尔巴德条约》及南沙问题对其的借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鞠海龙;张三保;;对中日东海划界的现实思考——从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9 鞠海龙;;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现实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6年05期
10 彭韩铭;;从“东海之争”看中国大国之略[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洁;温宁;;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思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庞雄;陈长民;朱明;何敏;申俊;柳保军;;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大油气区的形成条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沈爱斯;李海云;;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与规划[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李金明;;南海争议区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行前景[A];2005年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杜德莉;朱本铎;;南海南部盆地特征及油气资源[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刘光鼎;;中国海地球物理场与油气资源[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7 陈洁;温宁;李学杰;;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8 刘振湖;高红芳;胡小强;白志琳;陈玲;;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前景[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金奇慕;;南鄱阳盆地油气生储盖评价及资源前景分析[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10 何小超;王娴;杨海军;卫军;王攀;李长亮;;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劲飞 记者 姚建平;泰来与大庆油田联手开发油气资源[N];黑龙江日报;2005年
2 马献珍;氢能源能否取代油气资源[N];中国石化报;2006年
3 谢超;中石油与中石化[N];国际商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范春海 吴永刚 刘贵胜;克拉玛依油气旺塔城[N];塔城报;2008年
5 记者 顾定槐 通讯员 李泉;东海发现优良油气资源[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吴金慧;我国油气储量增长潜力巨大[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实习生 王栋 记者 陈海英;珲春拟引进境外油气资源 建设千万吨石油炼化基地[N];图们江报;2010年
8 记者 孟萦;蔚蓝大海放飞能源希冀[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王伯瑜 董雅俊 熊聪茹;西北油气将跻身我国能源供应主力[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牟雪江;为塔里木海相油气资源把脉[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秋竺;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吴巧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3 李永振;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鱼类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晓龙;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丁锋;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杨辉;大庆油田人力资源评价与油气资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张晓慧;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马豪;南大洋与南海颗粒物运移与输出的同位素示踪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范秋芳;中国石油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徐旭辉;TSM盆地模拟资源分级评价技术及其在苏北溱潼凹陷中的应用[D];同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仲礼;中国油气资源需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宋冬;共同开发制度与南沙问题[D];外交学院;2005年
3 张力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勘探与投资分析评价[D];西北大学;2006年
4 李伟冬;油气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9年
5 周妍;东北三省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传惠;中国—伊朗合作开发伊朗石油天然气资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媛;南海油气田资源开发的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龙小菊;我国低品位油气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开发[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石鹏飞;南沙群岛争端和平解决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李建军;试析美俄对外高加索的争夺[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2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53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