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
本文关键词:论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仲裁自诞生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契约性质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仲裁的基础,没有仲裁协议便没有仲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复杂性的加深,多方当事人交易中的一些程序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仲裁协议当事人之外的仲裁第三人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和法院都认为,仲裁协议是仲裁存在的基础,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裁的基本原则。如果不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也没有仲裁当事人的同意,案外第三人就无权加入到已经开始的仲裁当中。尽管这种观点在目前仍然是一种普遍盛行的观点,但是在多方当事人交易频繁发生的现实情况下,在仲裁实践中存在着大量涉及到仲裁第三人案件的现实下,我们必须考虑是否应该授予案外第三人加入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中,必然存在不是每个利害关系人都是仲裁协议的当事人这样一种现象,而这类案件往往因利害关系第三人不能到庭且又与该案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发生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或仲裁裁决难以执行或不能执行,或者基于同一事实的多个争端解决程序作出的裁判相互矛盾的情况,因而使得纠纷不能彻底的解决,这样的局面就与当事人选择仲裁的初衷相背离。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拟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何为仲裁第三人制度;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我国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笔者就上述问题抒发己见,希望本文能够对仲裁实践和仲裁立法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笔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考和借鉴国外已有的仲裁第三人制度,对何为仲裁第三人制度;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我国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这三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文章共分四章,首先,第一章是通过诉讼第三人制度引出本文的中心——仲裁第三人制度,在对比和分析仲裁第三人和诉讼第三人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笔者援引和参考了不同学者对仲裁第三人的观点,并对仲裁第三人制度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界定。第二章是通过对支持仲裁第三人制度和反对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观点的分析和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了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下文如何在我国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做铺垫。第三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介绍了荷兰、比利时、法国等的国内立法和国际上知名的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对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规定,通过对其他国家的立法和仲裁规则的分析和比较,为当前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立提供了有益借鉴。第四章通过对我国仲裁第三人的立法、司法实践和仲裁机构仲裁规则的回顾和考察,在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仲裁实践和仲裁立法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 仲裁第三人 制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7.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言8-10
- 第一章 第三人制度概述10-16
- 第一节 诉讼第三人制度10-11
- 一、诉讼第三人概念10-11
- 二、诉讼第三人的特点11
- 第二节 仲裁第三人的概念11-16
- 一、仲裁第三人概念之辩12-14
- 二、本文对仲裁第三人的理解14-16
- 第二章 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纷争16-22
- 第一节 支持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由及评价16-18
- 一、支持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由16-18
- 二、对支持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观点的评价18
- 第二节 反对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由及评价18-22
- 一、反对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由18-19
- 二、对反对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观点的评价19-22
- 第三章 国外仲裁第三人的现有立法和仲裁规则22-29
- 第一节 有关仲裁第三人的各国立法及分析22-26
- 一、荷兰22-23
- 二、比利时23-24
- 三、法国24
- 四、英国24-25
- 五、美国25-26
- 第二节 有关仲裁第三人的仲裁规则及分析26-29
- 一、《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26-27
- 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27
- 三、日本《商事仲裁协会商事仲裁规则》27-28
- 四、《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28-29
- 第四章 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构建分析29-37
- 第一节 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现状29-32
- 一、我国仲裁法对仲裁第三人的态度29
- 二、我国仲裁机构对仲裁第三人的态度29-32
- 第二节 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32-33
- 第三节 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构建33-37
- 一、仲裁第三人范围33-35
- 二、仲裁第三人加入后的权利与义务35-36
- 三、仲裁第三人加入后仲裁庭的组成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后记40-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杰;略论国际商事仲裁的优势及其实现途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杜永浩;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新论——兼及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J];当代法学;2002年12期
3 王胜东;论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干预[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4 何炼红;论国际商事仲裁的性质[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长春;论在国际商事仲裁过程中法院的协助和保障作用[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2年00期
6 孙宏月,夏志宏;如何应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J];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11期
7 任桂芬;国际商事仲裁与诉讼的区别[J];经济论坛;2003年21期
8 童培幸;中国国际商事仲裁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J];国际市场;2004年06期
9 陈琳;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双重制约[J];时代法学;2004年05期
10 门华;论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恩乾;;论国际商事仲裁中平行程序的限制与调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张文亮;;被撤销之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及其承认与执行[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姜仁双;;论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的确认[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玉林;何凡;孙慧娟;;国际商事仲裁的庭前准备程序[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葛黄斌;;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管秀红;吴呈祯;;论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审查[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潇剑;;跨国网上仲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域外取证的司法协助:现状与趋势[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丁伟;;论国际商事仲裁中适用司法解释的悖论性现象[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崔起凡;;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独立专家证人——以《国际仲裁取证规则》为中心[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邕生;站在国际商事仲裁新的地平线上[N];国际商报;2004年
2 张巍;国际商事仲裁[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 肖 扬;在国际商事仲裁委员会第十七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万学忠;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新挑战[N];法制日报;2006年
5 李为民(作者系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商事仲裁期待与国际接轨[N];湖北日报;2006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谢新胜;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存在的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7 记者 陈永辉;促进国际商事仲裁事业的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张巍;日本国际商事仲裁[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张 巍;日本国际商事仲裁[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记者 黄信 实习生 肖潇;南宁市贸促会举办国际商事仲裁及风险防范培训班[N];广西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圣翠;国际商事仲裁强行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石现明;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陈燕红;“非内国化”理论及其对国际商事仲裁一体化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4 林一;国际商事仲裁意思自治原则论纲[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5 赵宁;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陈翔;当代国际商事仲裁实体法适用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寇丽;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郭晓文;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丽娜;论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法适用中之“非国内化”理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晓琳;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司法审查中的公共政策[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超;论国际商事仲裁中可仲裁性的发展趋势[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邓勇;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何丽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6 李昕;论国际商事仲裁的保密性问题[D];苏州大学;2009年
7 许春燕;网上国际商事仲裁之仲裁地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王贤东;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调解[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宋江涛;国际商事仲裁非内国化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栾经光;论国际商事仲裁的价值取向[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7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