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第一次以“影子银行”这一表述来形容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庞大衍生品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也受到了许多国际金融机构的关注。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其发布的文件:《影子银行——审视这一问题》中明确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即广义上“传统银行系统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的实体和业务”,以及狭义上“传统银行系统之外实体和业务的信用中介”;并随即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和规则制定机构一起,制定规范引导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这一系列的监管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对各个国家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实践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本文即从这些实践出发,,对影子银行的概念、风险形式、监管实践及对中国的监管启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提出了框架性的建议和监管操作办法。以下为本文的整体框架: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影子银行的概述,主要阐述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历史、特点、风险来源和分类,其中对影子银行的特点和风险来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每种影子银行工具的分类都有以下六个特征:中介、资金池、结构化、期限转换、货币创造和不透明性。由于影子银行系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创造监管套利的机会,就使得金融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成为必要。该部分主要目的是对有关影子银行的基本知识进行整理,对下文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对影子银行的基本框架介绍之后,第二部分内容则主要涉及目前国际上影子银行主要的几个表现形式:证券化、货币市场基金、回购协议和信用衍生产品,并对它们各自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影子银行所可能产生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系统性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等等。 针对影子银行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了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以及可能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其中,对FSB发起的影子银行国际监管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FSB成立了5个专门的工作组开展监管工作,分别从银行和影子银行间的合作、货币市场基金、其他影子银行实体、证券化、融资融券交易和回购协议这5个角度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进行分类。并在监管实践之后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本章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监管规范予以总结和归纳,对FSB的监管措施给予评析,如FSB的监管措施具有明确的原则性要求、框架安排和方法的指导;其监管手段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FSB的监管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四章内容也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国际监管实践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启示。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该部分首要介绍了我国影子银行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概念,即在传统银行业务之外,能够创造信用,具有期限和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是不受或少受监管的,具有直接或间接融资贷款中介性质的业务或机构。其次,介绍了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典型形式,主要包括银信合作理财、委托贷款和民间借贷,并对各自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笔者提出了影子银行国际监管实践给我国的监管带来的启示:从框架方面,可以借鉴FSB所确立的监管原则,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原则;从具体监管制度方面,要注意宏观和微观角度的整体把握和运用;在监管模式上,从监管对象、监管机构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针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监管全球合作的趋势,对我国参与到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当中提出了期望。
【关键词】:影子银行 FSB监管实践 系统性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一、 影子银行概述10-16
- (一) 影子银行的概念10-11
- (二) 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11-12
- (三) 影子银行的特点12-14
- (四) 规制影子银行的必要性14-16
- 二、 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及其风险16-24
- (一) 证券化16-18
- (二) 货币市场基金18-20
- (三) 回购协议20-21
- (四) 信用衍生产品21-24
- 三、 监管影子银行的国际实践24-35
- (一)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监管措施25-28
- (二)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理念和框架28-35
- 四、 国际监管实践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启示35-43
- (一) 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35-38
- (二) 监管影子银行的国际实践对我国的启示38-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8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8-49
- 后记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昱光;张雪梅;;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监管的挑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2 赵福建;;网络银行的法律问题初探[J];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07年09期
3 肖静;;论我国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协调构建——从银行监管角度展开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4 徐静;;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提高依法监管水平[J];青海金融;2010年02期
5 姜丽娜;;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制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6 黎四奇;对我国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评析与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白铭;;论银行监管的合法性原则[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年01期
8 卢伟;;论外资银行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J];学术交流;2007年10期
9 李振强;;论我国银行监管法制的完善[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5期
10 吕煜瑜;;企业现金管理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学理论;2010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良;陈静;;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变革与展望[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张宇;;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以龙里县国丰村镇银行为例[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周祥;;中、中、交三行上海地名券上的暗记——兼述民国时期的银行领券制度[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4 张强;李立华;佘桂荣;;银行监管中的最优市场约束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尚玮;;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A];2011年第二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米传民;刘思峰;;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二元语义评价方法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张欣;;关于西安银行持续发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A];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C];2011年
8 郝项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郝项超[A];“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姜德鑫;张靖钰;;网络银行监管的商法探析[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10 李蕊;;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聂伟柱;巴塞尔协议Ⅲ汉化:筑基“十二五”银行监管[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钮文新;银行监管过度也是错[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记者 李卫玲;银行监管:走向国际化[N];国际金融报;2003年
4 记者 江海生 通讯员 刘波;政府要为银行监管创造良好环境[N];金融时报;2004年
5 实习生 但有为 记者 禹刚;蔡鄂生:银监会正在筹建监管四部[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记者 付平;银监会成立银行监管四部[N];金融时报;2006年
7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 刘颖华 周文渊;银行监管新规利于债市发展[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戴正宗 编译;G20有望出台“大而不倒”银行监管新规[N];中国财经报;2010年
9 记者 严婷;G20酝酿银行监管“双轨制”[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10 臧耀红;加强银行监管 确保金融安全[N];菏泽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丕强;银行监管组织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琼瑜;国有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庄海波;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韩曙平;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董贤圣;银行监管体制比较研究与借鉴[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淑彩;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佘桂荣;银行监管中的市场约束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宓丹;银行监管有效性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志刚;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惠;银行监管治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品;我国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胡旭;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靳俐;银行监管中的政府与市场定位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4 郭翠荣;我国银行监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梅靖;对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丁为论;网络银行监管国际惯例的国内法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李宝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8 崔佳颖;银行监管及其国际化[D];湖南大学;2002年
9 刘进;加强银行监管与防范金融风险[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廖航;银行监管体制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8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