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东京审判中的反和平罪

发布时间:2017-04-09 15:23

  本文关键词:论东京审判中的反和平罪,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东京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审判日本战犯,同盟国在远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法庭。虽然已事隔六十多年,但“胜者复仇”的东京裁判史观在日本依然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这种认识也存在于日本战后的各种对外政策中。东京审判中最根本、最本质的法理问题在于,盟军最高统帅批准发布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中的反和平罪中的侵略战争在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投降之时的国际法上是否已经被认定为犯罪。大多数从法的角度探讨东京审判的人,都把论点集中在按照既存国际法是否合法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日本国接受《波茨坦公告》签署投降文书之时的国际法确实没有将侵略战争规定为犯罪,但同时也指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时的国际法上并不是一项国家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5条反和平罪中的“侵略战争是犯罪”这一规定是同盟国创造的一个事后法。而且,对于这一事后法,是日本国之前通过接受《波茨坦公告》、签署投降文书同意的,之后又通过《旧金山和约》第11条进行了确认。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东京审判中与反和平罪有关的问题作了简要概述。首先是反和平罪的概述。其次,由于东京审判的判决书并不是由全体法官一致表决通过的,尤其是在与反和平罪有关的侵略战争与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上,法官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介绍一下法官们对反和平罪提出的多数意见与反对意见。最后是对东京审判史观的介绍。 第二部分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法对侵略战争以及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通过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国际社会开始对战争权加以限制。但这些初步的努力并未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后,协约国制定了《凡尔赛和约》。该《和约》无论是在惩办战犯还是战争赔偿方面都对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凡尔赛和约》的战争责任委员会还建议“在将来,国际法应该对侵略这种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行为规定刑事制裁”。但正如本文所分析的,包括1928年《非战公约》在内的各种国际协定也没有明确规定侵略战争为国际犯罪。其次是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本文认为,在1945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签署投降书当时,国际法上并没有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国家之间可以创造法律规则来规范过去的行为。因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中的“侵略战争是犯罪”这一规定是同盟国创造的一个事后法。 第三部分探讨了日本国对法庭管辖反和平罪的同意与确认。首先是同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中的“反和平罪”这一规定是同盟国创造的一个事后法。对于这一事后法,是日本国之前通过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签署投降文书同意的。其次是关于日本国确认东京审判的《旧金山和约》第十一条的解释。日本国之前通过签署投降文书同意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反和平罪的管辖权,之后又在《旧金山和约》第十一条中确认了本次审判的判决。因此,,对于东京审判中的反和平罪,日本国就不应该再有什么异议了。
【关键词】:东京审判 罪刑法定原则 《波茨坦公告》 战争罪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
  • 第一章 东京审判中的反和平罪问题概述10-16
  • 第一节 反和平罪概述10-12
  • 第二节 东京审判中法官关于反和平罪的多数意见与反对意见12-14
  • 第三节 日本人对东京审判的看法14-16
  • 第二章 东京审判中的反和平罪问题之国际法分析16-28
  • 第一节 二战前的战犯审判实践16-20
  • 第二节 二战前关于侵略战争的国际法规定20-26
  • 一、对 1928 年《非战公约》的解释20-23
  • 二、习惯国际法规则23-25
  • 三、战争违法观与领导者责任观25-26
  • 第三节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26-28
  • 第三章 日本国对于法庭管辖反和平罪的同意与确认28-40
  • 第一节 关于无条件投降与《波茨坦公告》第十条29-37
  • 一、辩护方的主张:“并非无条件投降”29-33
  • 二、《波茨坦公告》第十条中的“战争罪犯”的含义33-37
  • 第二节 关于《旧金山和约》第 11 条的解释37-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明;东京审判与日本甲级战犯[J];广西党史;2005年03期

2 伊恩·布衣;戴晴;;一位荷裔英籍文化学者的亲历观察——日本人的东京审判记忆[J];国际展望;2006年18期

3 赵京华;;从东京审判到普遍正义——日本知识界的思考[J];博览群书;2006年12期

4 贾明;;在东京看纪录片《东京审判》[J];国际展望;1986年18期

5 赫赤 ,沈才彬;试论“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纪念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40周年[J];日本学刊;1986年02期

6 沈跃萍;日本法西斯的末日——东京审判[J];检察风云;1995年09期

7 胡彬;东京审判结果不容否认[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倪征燠;;东京审判[J];公民导刊;2008年11期

9 慧理;;梅汝t埗┥笈胁蝗枋姑黐J];政府法制;2008年22期

10 耿耿;;(二)东京审判[J];世界知识;1982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永兴;;东京审判的正义性岂容抹杀[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2 ;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倡议书[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周毓业;;中美撞机事件的国际法问题[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王俊彦;;论美国对审判日本战犯的功过及影响[A];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王江鹏;;战后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的动向分析[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6 王希亮;;从三个“负面因素”的影响解析日本战争责任与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7 何其生;杨泽伟;张辉;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陈希亮;;同样的战争暴行 迥异的历史认知——南京大屠杀与奥斯威辛大屠杀之比较[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9 刘惠恕;;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本质及其图谋[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10 詹向红;乔明琦;张惠云;潘芳;李伟;徐玮玮;杨雪;;开拓中医情志研究的新方法——正常人群愤怒情志诱发材料选取的实验研究[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蕙茹;成都人廖季威:我见证了东京审判[N];成都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朱玉卿;《东京审判》9月18日再掀观看热潮[N];中国电影报;2006年

3 记者 朱玉卿;《东京审判》为全国公映加洗拷贝[N];中国电影报;2006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石广苗;电影《东京审判》:尊严之城[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陈航 杨城;《东京审判》:胶片上的震撼记忆[N];中国电影报;2006年

6 白炜;《东京审判》:告诫人们不能忘记历史[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文继红;《东京审判》———主流商业片的新尝试[N];辽宁日报;2006年

8 本版撰文 朱玉卿;《东京审判》有望8月15日公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丁洁 吴月玲;《东京审判》热映 观众反响强烈[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审判”之外的思考[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俞世峰;保护性管辖权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韩缨;气候变化国际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媚;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关系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5 王忠宝;论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徐军华;非法移民的法律控制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龚向前;传染病控制之国际法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曾瑞声;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形成与演变:国家利益[D];暨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轶琳;论东京审判中的反和平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2 刘广建;国民政府与东京审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天云;中国公民境外安全保护国际法思考[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析燃;论国际法视角下的难民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褚福勤;浅析海上封锁的国际法问题[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6 欧阳茫;论国际法上保护的责任[D];南昌大学;2010年

7 段朋军;国际法视野下的非政府组织[D];山东大学;2010年

8 韩燕利;国际法视野下的台湾“民族自决”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茆蓉娅;国际法上的生态标志制度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岑祺;条约在中国适用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东京审判中的反和平罪,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95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3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