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研究
本文关键词: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如今,气候变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论是在学术、政治,还是公众领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一些沿海国家产生了严重影响,特别是一些小岛国家,面临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淹没,不再适宜居住的危险,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气候难民”,本文中所指气候难民,主要是由气候变化相关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海平面上升)或环境破坏,导致原有的生存环境不再适宜人类生存,被迫跨越国界暂时性或永久性迁徙的人。气候难民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新问题,对气候难民的保护存在定义不清、责任不明、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和国内法律机制等问题。怎样处理气候难民问题,亟待理论探讨。促进和保障人权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之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国际权利公约》对人应享有的基本人权作了规定,如生命权、享有食物和水的权利,就算是在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中这种基本权利都不能被剥夺。然而,气候难民往往因其母国陷入灾难之中,人权无法得到保障。因气候难民母国已不适宜居住,气候难民需要迁徙到其他地方,在迁徙过程中,如果没有国际法律机制进行有计划地安置,可能引发边境混乱、地区冲突等问题,国际和平与安全将受到威胁。国际合作原则是国际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在气候难民的保护中,涉及国家众多,单靠一国的力量不足以应对危机,气候变化也是国际上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因此,对气候难民的保护需要国际合作来完成。根据气候难民国际法保护中存在的困境,本文作者提出了气候难民保护的建议和构想,通过扩大原有难民公约中难民定义和拟定专门的气候难民国际公约两种路径选择的对比,提出拟定新的专门针对气候难民的国际公约是大势所趋。本文作者建议在新公约中制定气候难民的界定标准,确立气候难民保护的责任分担,由气候难民母国、东道国、国际社会共同承担责任,在资金来源和管理方面,设置气候难民救济补偿基金,建立气候难民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气候难民的安置和保护,并成立科学专家机构以提供专业支持。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难民 国际法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6.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引言8-10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目的、意义8
- 1.3 论文结构安排8-10
- 2 气候难民与气候难民国际保护10-17
- 2.1 气候难民问题起源10-11
- 2.2 气候难民基本概念11-15
- 2.2.1 气候难民概念界定11-13
- 2.2.2 相关概念辨析13-15
- 2.3 气候难民国际保护15-17
- 3 气候难民国际法保护的必要性分析17-20
- 3.1 促进和保障人权的需要17-18
- 3.2 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需要18
- 3.3 国际责任承担的需要18-20
- 4 气候难民保护面临的国际法困境20-26
- 4.1 国际立法缺失20
- 4.2 国际法地位不明确20-23
- 4.2.1 不能以难民身份进行保护20-21
- 4.2.2 不能以移民身份进行保护21-22
- 4.2.3 不能以无国籍人身份进行保护22-23
- 4.3 缺乏专门保护机构23-24
- 4.4 责任主体不明确24-26
- 5 气候难民保护的国际法制度构建26-39
- 5.1 气候难民国际法保护路径的选择26-28
- 5.1.1 扩大难民公约适用范围26
- 5.1.2 拟定专门的气候难民国际公约26-27
- 5.1.3 两种路径的选择27-28
- 5.2 气候难民专门性保护公约的具体构建28-39
- 5.2.1 厘定气候难民的具体标准28
- 5.2.2 确立气候难民保护的基本原则28-30
- 5.2.3 明晰保护责任分担规则30-35
- 5.2.4 架构必要的专门机构35-39
- 6 结语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4
- 附录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红;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探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晓玲;;个人国际法主体资格之探讨[J];研究生法学;2003年01期
3 李伯军;对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问题的重新认识[J];河北法学;2004年05期
4 王晓真;对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一点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S1期
5 新薇;;打破传统,建立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J];当代经理人;2006年05期
6 王鹏;宋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辛崇阳;;对国际法主体的界定标准及其内容的再思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8 黄镇;;论人类的国际法主体地位[J];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9 黄海;;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8期
10 张超;阿里木·热合甫;;视角的转换:“中亚”概念的国际法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衡;;中国和平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有关“拉萨事件”的若干国际法思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王定贤;;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之再思考[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3 刘杰;;普遍管辖权:理论与实践[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张乃根;;简论国际法在规范国际秩序中的作用[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Erik Franckx;Marco Benatar;Nkeiru Joe;Koen Van den Bossche;;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海洋地物的命名[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0年卷第1期[C];2010年
6 蔡先凤;;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法基础[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侯中军;;不平等条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之一——条约概念与近代中国的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8 邓宁;;统一与干涉:对南奥塞梯事件的国际法思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霞娥;谈国际法概念的教学误区[N];连云港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慎思;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贡献应该坚持[N];法制日报;2008年
3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 黄惠康;“一国两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上)[N];光明日报;2012年
4 李毅 朱峰;从国际法角度论统一的中国[N];法制日报;2000年
5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杨海坤;“软法”何不译为“柔法”[N];北京日报;2013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文奇;钓鱼岛争端出路何在[N];法制日报;2012年
7 柳华文;《反分裂国家法》的国际法基础[N];检察日报;2005年
8 蒋学跃;国际公法之复习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司平平;巴勒斯坦入联具备国际法依据[N];法制日报;2011年
10 杜文娟 毛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四次专题讲座[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冀明;全球电子商务安全法制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灵芝;论跨国公司的国际法主体资格[D];南昌大学;2015年
2 卢雅澜;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李子健;论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赵葳娜;湿地的国际法保护机制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韩耀斌;试述跨界河流的国际法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王鹏程;世界遗产的国际法保护[D];兰州大学;2009年
7 李苏香;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及其对国际法主体理论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丘训利;国际法中互惠原则的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严捷;论作为国际社会新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郁临清;试述罗马教廷的国际法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0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