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机制及中国应对
发布时间:2021-03-26 02:49
气候变化使人类利用北极海洋资源成为可能,但少有研究涉及包括北极理事会在内的国际机制在北极海洋资源利用中的价值和作用方式,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互动机理的动态发展。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北极海洋资源并为维护中国在北极的权益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义。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以往因海域结冰而无法利用的航运、油气、渔业等海洋资源被开发的机会和潜力显著增强,并吸引了各利益攸关方的浓厚兴趣。通过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潜力和环境风险及相应的国际治理机制进行分析,发现:①具有分区主义特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以议题为基础的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文书共同构成了有关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机制;②北极理事会在治理海洋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扮演了提供知识产品、协调北极国家一致意见、提升政治意愿、联络相关主管国际组织的角色,但其区域主义的治理路径缺乏对外部利益、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海洋整体利益的考虑;③在跨领域的北极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上,现有的国际机制忽视了海洋的整体性,在解决资源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上力有不逮,既有的国际机制亟需能够容纳域外利益攸关者的国际合作。中国应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
【文章来源】:资源科学. 2020,42(1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北极海洋资源的利用潜力和环境风险
2.1 航运资源
2.2 油气资源
2.3 海洋生物资源
3 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治理机制
3.1 分区主义的《公约》和基于议题的国际机制
3.1.1《公约》对海区的划分
3.1.2 以议题为基础的国际机制
3.2 北极理事会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区域主义治理路径
3.2.1 北极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成绩
3.2.2 区域主义的治理路径难以解决跨领域的问题
4 结论、讨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海洋治理碎片化的挑战与因应之道[J]. 郑志华,宋小艺.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0(01)
[2]从海洋区域合作论“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J]. 郑凡. 太平洋学报. 2019(08)
[3]中国发展极地事业的战略思考[J]. 杨剑.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11)
[4]北极航行治理新规则:形成、发展与未来实践[J]. 白佳玉,李俊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5]北极通道开发与中国石油进口通道格局变化[J]. 李振福,汤晓雯,姚丽丽,史砚磊,黄蕴青. 资源科学. 2015(08)
[6]中国北极海域权益分析——以国际海洋法为基点的考量[J]. 吴军,吴雷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7]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J]. 刘惠荣,杨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本文编号:3100801
【文章来源】:资源科学. 2020,42(1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北极海洋资源的利用潜力和环境风险
2.1 航运资源
2.2 油气资源
2.3 海洋生物资源
3 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治理机制
3.1 分区主义的《公约》和基于议题的国际机制
3.1.1《公约》对海区的划分
3.1.2 以议题为基础的国际机制
3.2 北极理事会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区域主义治理路径
3.2.1 北极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成绩
3.2.2 区域主义的治理路径难以解决跨领域的问题
4 结论、讨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海洋治理碎片化的挑战与因应之道[J]. 郑志华,宋小艺.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0(01)
[2]从海洋区域合作论“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J]. 郑凡. 太平洋学报. 2019(08)
[3]中国发展极地事业的战略思考[J]. 杨剑.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11)
[4]北极航行治理新规则:形成、发展与未来实践[J]. 白佳玉,李俊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5]北极通道开发与中国石油进口通道格局变化[J]. 李振福,汤晓雯,姚丽丽,史砚磊,黄蕴青. 资源科学. 2015(08)
[6]中国北极海域权益分析——以国际海洋法为基点的考量[J]. 吴军,吴雷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7]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J]. 刘惠荣,杨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本文编号:3100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10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