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法中的若干人权保护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1-04-17 12:03
国际刑事法律的目的和宗旨应该是打击国际罪行和保护人权的统一,其中又以保护人权作为其首要的目的和宗旨。从现代意义上来讲,人权的保护有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两个方面。国内人权的保护是国际刑事法律保护的基础,国际人权保护又是国内人权保护的必然延伸。国际刑事法律对人权的保护是国际人权保护的一种,它是对国际社会上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予以惩处。国际刑事法律对人权的保护和人权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时两者会呈现良性互动,有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局面。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我们要积极制定国际刑事法律规约,从而预防在国际社会中大规模的侵犯人权事件的发生,从而保护人类的基本人权。国际刑事法律中现有的一些制度有力的保护和保障了被害人和被告人的人权。如引渡制度中的政治犯不予引渡、罪名特定原则、死刑犯不予引渡等,这些都有助于保障被请求引渡人的人权——以免其遭受请求引渡国的迫害。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对人权的实体和程序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明确了不得类推解释和不溯及既往原则,尤其从人格权、人身权以及庭审中的陈述权和参与诉讼权等方面对被害人明确予以保护。国际社会为了对一些不属于任何主权国家领...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际刑法的目的和宗旨
(一) 国际刑法存在的本源性思考
(二) 国际刑法的目的和宗旨
(三) 结论:现代意义上,人权的保护有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二、对国际刑事法律制度中若干人权保护问题的思考
(一) 引渡制度与人权保护
(二) 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对人权保护的意义
(三) 普遍管辖原则与人权保护
三、在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如何有效的维护人权
(一) 国际刑事法律对被害人权利的最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二) 国际刑事法律中对刑事被告人人权保护的透视与重构
(三) 国际刑事执行程序法中的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保护
四、对国际刑法和我国刑法人权保护的展望
(一) 对国际刑法中人权保护的展望
(二) 对中国刑事法律中人权保护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事执行制度之检讨与改造[J]. 万毅.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06)
[2]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预防[J]. 谢华,罗嗣明. 中国临床康复. 2005(08)
[3]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J]. 李成军.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5)
[4]论期待可能性理论[J]. 乔宗楼.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4)
[5]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司法思考[J]. 邢曼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06)
[6]期待可能性理论探微[J]. 马占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7]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和我国刑法[J]. 刘秀,李小华. 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3)
[8]“网络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J]. 刘振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9]期待可能性初探[J]. 高庆国.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01)
[10]网络与青少年犯罪[J]. 郑巨荣. 河北科技大学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143421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际刑法的目的和宗旨
(一) 国际刑法存在的本源性思考
(二) 国际刑法的目的和宗旨
(三) 结论:现代意义上,人权的保护有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二、对国际刑事法律制度中若干人权保护问题的思考
(一) 引渡制度与人权保护
(二) 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对人权保护的意义
(三) 普遍管辖原则与人权保护
三、在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如何有效的维护人权
(一) 国际刑事法律对被害人权利的最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二) 国际刑事法律中对刑事被告人人权保护的透视与重构
(三) 国际刑事执行程序法中的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保护
四、对国际刑法和我国刑法人权保护的展望
(一) 对国际刑法中人权保护的展望
(二) 对中国刑事法律中人权保护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事执行制度之检讨与改造[J]. 万毅.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06)
[2]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预防[J]. 谢华,罗嗣明. 中国临床康复. 2005(08)
[3]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J]. 李成军.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5)
[4]论期待可能性理论[J]. 乔宗楼.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4)
[5]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司法思考[J]. 邢曼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06)
[6]期待可能性理论探微[J]. 马占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7]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和我国刑法[J]. 刘秀,李小华. 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3)
[8]“网络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J]. 刘振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9]期待可能性初探[J]. 高庆国.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01)
[10]网络与青少年犯罪[J]. 郑巨荣. 河北科技大学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143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14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