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拉兹的功能性人权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8 20:37
  自然性人权论者认为,人权是人之为人所固有的权利。他们坚持人权的永恒性,主张人权的正当性基础是人权概念的组成部分。而商谈性人权论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协议,他们将共识性协议作为人权合法性和普遍性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功能性人权论者发现用人之本性所固有的人权理念无法对国际社会中的受难民众进行人权保护,他们将人权论证的中心从人之特性转向国际实践中的基本政治功能。拉兹是功能性人权观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权是限制主权的个人权利。他提出人权理论的两项任务:确认什么权利是人权以及确认权利成为人权的道德标准。拉兹预设一种情境,存在需要一项道德权利保护的个人利益,并且国家是实现道德权利的主要义务主体。当一国不履行义务,其他国家甚至国际社会可以进行干涉,该国不能以主权豁免进行辩护,该项道德权利便成为一项人权。权利成为人权的道德标准在于对一国主权所采取的干涉措施,能够获得道德支撑力。拉兹主张的人权具有共时普遍性,其能限制国家主权,并且其能获得国际权威机构强制性保障。拉兹的人权理论,为国际社会的正当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拉兹批判自然性人权理论远离人权实践,甚或与人权实践毫无关联。拉兹指出格威特的人权理论有三...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拉兹人权观的基本立场
    一、西方三大主流人权观阵营
        (一) 自然权利理论中的人权观
        (二) 商谈理论中的人权观
        (三) 功能性的人权观
    二、拉兹功能性人权观的理论特征
        (一) 拉兹功能性人权观的理论目的
        (二) 拉兹的人权观的论证逻辑
        (三) 拉兹的人权观的理论独特性
        (四) 拉兹人权理论的实践与反思
第二章 拉兹对自然性人权观的批判
    一、对自然权利理论中人权概念的否定
        (一) 人权的非永恒性
        (二) 人权的非道德必要性
        (三) 人权的功能性
    二、对格威特人权观的否定
        (一) 误解价值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二) 曲解权利概念的限度
        (三) 无法应证人权实践的合理性
    三、对格里芬人权观的批评
        (一) 缺乏界定最低程度标准的尺度
        (二) 规范能动性保护的局限性
第三章 功能性人权观内部的思想交锋
    一、拉兹对罗尔斯功能性人权观的批判
        (一) 人权清单的不同幅度
        (二) 人权限制主权的界限
        (三) 普适性人权观的否认
    二、沃尔德伦对罗尔斯、拉兹人权观的批判
        (一) 权利理由之外的干预
        (二) 个人主义权利的消解
        (三) 人权与宪法权利的连续性
    三、戴维·米勒对拉兹人权观的评价
        (一) 认可普世性人权的否定
        (二) 强制执行性人权的批判
        (三) 主流人权理论的修正
    四、拉兹对沃尔德伦批判的回应
        (一) 支持其他正当原因的防卫的论证
        (二) 人权限制主权门槛条件的回应
        (三) 人权与法律保护之间的必然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人权的相对普遍性[J]. 杰克·唐纳利,郭晓明.  人权. 2018(04)
[2]人权如何实现——阿玛蒂亚·森的人权实现逻辑[J]. 董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3]阿玛蒂亚·森能力人权观论纲[J]. 董骏.  中国人权评论. 2017(01)
[4]论基于基本需要的底限人权——戴维·米勒对罗尔斯人权观的改造[J]. 吴楼平.  人权. 2017(01)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结合习近平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贺信的解读[J]. 柳华文.  国际法研究. 2016(05)
[6]论人权司法保障[J]. 杨宇冠.  法治研究. 2016(05)
[7]论人权的自我正当化及其负面后果[J]. 伍德志.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04)
[8]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重塑[J]. 袁正清,李志永,主父笑飞.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7)
[9]人权、合法性与实用主义动机——评罗尔斯《万民法》中的人权观[J]. 高景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论罗尔斯《万民法》中的政治性人权概念[J]. 严海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1)



本文编号:3175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175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8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