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08:13

  本文关键词: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海牙诱拐公约》的核心内容——返还儿童机制在公约缔约国中取得了效果良好的法律实践。本文从美国实施《海牙诱拐公约》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在运作返还儿童机制的一般性法律实践。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法律基础,分别从国际法律基础和国内法律基础两个方面加以介绍。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国际法律基础是《海牙诱拐公约》,该部分介绍了《海牙诱拐公约》制定的过程以及公约的核心内容——返还儿童机制。《海牙诱拐公约》反映了保护已经被非法迁移或滞留儿童的实际状态与尊重这种情况下的法律关系之间的协调。在国际儿童诱拐现象发生之后,为了避免诱拐者通过单方诱拐改变儿童的惯常生活环境,改变既存的监护关系,并试图在其所选择的法域将这种诱拐产生的事实状态合法化,恢复儿童原来的状态非常必要。对于公约建构的返还儿童机制,文章从公约对于中央主管机关指定的规定、返还儿童申请的提出、返还儿童的条件、返还儿童的程序、返还儿童的例外规定分别作了介绍。美国自从1988年加入《海牙诱拐公约》之后,对于国际儿童诱拐现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先后进行了一系列于国际儿童诱拐有关的立法,比如《国际儿童诱拐救济法》、《统一儿童监护管辖权法和执行法》等等。 第二部分分析了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有关司法实践。《国际儿童诱拐救济法》的目标是建立在美国实施《海牙诱拐公约》的程序,而且这部法律只是在例外情况下才予以适用,而不能代替《海牙诱拐公约》的规定。该部分分别从美国法院对于《海牙诱拐公约》中建构的返还儿童机制中儿童“惯常居所地”的确定、“非法转移或滞留儿童”的认定、快速返还儿童机制的适用条件、返还儿童的例外适用进行了研究。 第三部分主要对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进行评价及其启示。由于美国实施《海牙诱拐公约》的国内立法——《国际儿童诱拐救济法》将国际儿童诱拐案件的管辖权分配给了美国的联邦法院和州法院,这种“并存管辖权”的存在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此外,尽管《海牙诱拐公约》的缔约国数量逐年增加,但《海牙诱拐公约》本身并没有规定不履行返还儿童命令的不利后果,美国在执行其他缔约国的返还儿童命令较为尽责,但其他缔约国的执行情况则不尽人意。针对美国实施返还儿童机制的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美国可以将国际儿童诱拐案件进行集中管辖,以及通过相应立法来协调执行返还儿童命令困难的问题。《海牙诱拐公约》的不足之处固然存在,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以及美国的相应努力对我国包括其他国家应有所启发。和我国对国际儿童诱拐现象在立法上的漠视相比,美国已经从诸多方面对国际儿童诱拐案件作了大量的努力。国际儿童诱拐案件属于国际性的问题,往往牵涉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对该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于国际合作。我国可以将加入该公约作为回应我国国际儿童诱拐案件的起点,利用公约的带动以及其他国家的实施经验,加强国内立法,切实保护我国父母和儿童的利益。
【关键词】:海牙诱拐公约 国际儿童诱拐 国际儿童诱拐救济法 返还儿童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71.2;D997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一、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法律基础13-22
  • (一) 国际法基础——《海牙诱拐公约》13-19
  • 1. 《海牙诱拐公约》概况13-15
  • 2. 《海牙诱拐公约》建构的返还儿童机制15-19
  • (二) 国内法基础19-22
  • 1. 《国际儿童诱拐救济法》19-20
  • 2. 《统一儿童监护管辖权法和执行法》20
  • 3. 《国际父母绑架刑事条例》20
  • 4. 《跨境逃避起诉法》20-21
  • 5. 《失踪儿童法》21-22
  • 二、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司法实践22-34
  • (一) 儿童“惯常居所地”的确定22-25
  • (二) “非法转移或滞留儿童”的认定25-27
  • (三) 快速返还儿童机制的适用条件27-28
  • (四) 返还儿童的例外适用28-34
  • 1. 《海牙诱拐公约》第12条28-29
  • 2. 《海牙诱拐公约》第13条第1款第1项29-30
  • 3. 《海牙诱拐公约》第13条第1款第2项30-31
  • 4. 《海牙诱拐公约》第13条第2款31-32
  • 5. 《海牙诱拐公约》第20条32-34
  • 三、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评价与启示34-44
  • (一) 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评价34-40
  • 1. 美国实施返还儿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34-36
  • 2. 美国改善实施返还儿童机制的措施36-40
  • (二) 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的启示40-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后记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峰;;努力创建普通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新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2 胡静静;雷波;;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浅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0期

3 张敏;;关于上海市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4 张立新;;构建“法律基础”课学科体系的设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11期

5 李红英;;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J];考试周刊;2010年10期

6 赵丽君;提高人文素质 增强实践能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7 陈大文;关于制订“法律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08期

8 于占才,王振甲;简论“法律基础”课的建设方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09期

9 黎斌;增强“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11期

10 高波;“三个代表”思想进法律基础课堂的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萱;;“法律基础”课合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2 陈会林;;“法律基础”课程定位与教育实效的思考[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3 石裕东;;“法律基础”课实践性考试改革探讨[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4 禹俊华;;价值观多样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5 高伟丽;;对上好“第一堂课”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6 杨秀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探析[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7 黄晓平;;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杨建玲;王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入和谐教育思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9 黄艺羡;;情感激励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10 夏伟东;;提高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A];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高级研讨班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殷泓 王逸吟;为凝聚共识夯实法律基础[N];光明日报;2014年

2 大连商品交易所 王志彬;美国多层次衍生品市场的法律基础[N];期货日报;2013年

3 记者 张宗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出版发行[N];人民日报;2006年

4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秦晋芳;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多媒体课件认知研究[N];山西青年报;2013年

5 大连理工大学 戴艳军 马莹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6 任玉田;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之魂[N];发展导报;2003年

7 张瑶;备战司考:欲善其事先利其器[N];检察日报;2006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罗国杰;一本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之作[N];人民日报;2007年

9 陈晓春邋任松筠;珍惜大学生活 开创美好未来[N];新华日报;2007年

10 王友文;“择差教育”不能扭曲了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华宇;高等学校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曲光;论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3 栗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郝旭东;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教育案例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姚荣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及其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林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崔时婧;网络影响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10 雷震;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国际诱拐返还儿童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19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4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