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罪犯罪构成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2 19:10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腐败犯罪也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而在各种类型的腐败犯罪中,贿赂犯罪历史悠久、危害惊人,是各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打击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法中关于贿赂罪犯罪构成相关规定的比较,辅以对其它区际反腐败公约及部分国家国内立法情况的介绍,了解贿赂犯罪及立法的发展历史,分析我国刑法与公约之间在贿赂罪犯罪构成规定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对我国贿赂犯罪相关刑法的完善做一些初步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文章共分为三章共九小节。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腐败与贿赂概念及涵义的演变,以及贿赂犯罪、贿赂犯罪立法的发展演变历史。第二部分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5条和我国刑法第385条、第389条为基础,对贿赂犯罪的基本构成进行比较,其中涉及受贿犯罪主体范围、受贿犯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存废、贿赂范围、行贿犯罪行为模式以及贿赂犯罪数额标准的去留等一些国内学者普遍关注和探讨的内容。通过比较提出我国应当进一步扩大受贿犯罪主体为“公职人员”、废除受贿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目的、扩大贿赂范围以及废除犯罪数额规定等观点。第三部分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贿赂外国...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腐败与贿赂犯罪
第一节 腐败及贿赂犯罪的含义
一、腐败释义
(一) 对腐败一词的学术解读
(二) 对腐败含义的法律界定
二、贿赂及贿赂犯罪
(一) 对贿赂及贿赂犯罪的理解
(二) 贿赂犯罪的本质
第二节 贿赂犯罪的根源与发展
一、贿赂犯罪的历史根源
二、贿赂犯罪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贿赂犯罪的立法发展
一、国外贿赂犯罪立法
(一) 英国
(二) 日本
(三) 德国
(四) 瑞典
二、国际贿赂犯罪立法
(一) 美国《反海外腐败法》
(二) 部分区际反腐败公约
(三)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三、我国的贿赂犯罪立法发展
(一) 我国古代的贿赂犯罪立法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贿赂犯罪立法发展
第二章 对贿赂犯罪一般构成的比较
第一节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法中贿赂犯罪罪名体系的比较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贿赂犯罪罪名体系及主要特点
二、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犯罪体系以及与“公约”的比较
第二节 关于受贿罪犯罪构成的比较
一、受贿犯罪主体范围的比较
(一) 自然人主体
(二) 法人主体
二、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三、关于贿赂范围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四、关于贿赂犯罪数额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第三节 关于行贿罪犯罪构成的比较
一、关于行贿犯罪行为模式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二、关于行贿目的要件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第三章 其他贿赂罪名犯罪构成的比较
第一节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及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
一、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的立法现状
二、对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的一般理解
(一) “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含义
(二) 公约第15条、第16条中关于“目的要件”不同规定的分析
三、对我国立法完善的启示
第二节 影响力交易罪
一、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的立法现状
二、对影响力交易罪的一般理解
(一) 关于影响力
(二) 关于交易主体
(三) 关于所侵害的法益
三、影响力交易罪与一般贿赂罪的区别
(一) 受贿行为的主体构成不同
(二) 贿赂行为的对价不同
(三) 目的要件不同
四、与我国刑法中斡旋受贿罪的比较及建议
(一) 主体不同
(二) “影响力”的范畴不同
(三) 对行贿行为的处罚范围不同
五、与我国刑法中介绍贿赂罪的比较及建议
(一) 犯罪对象不同
(二) 行贿行为的指向不同
(三) 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尽相同
第三节 私营部门内的贿赂犯罪
一、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的立法现状
二、对私营部门贿赂罪的一般理解
(一) 主体范围
(二) 行为目的要件
(三) 对贿赂行为发生领域的限定
(四) 所侵犯的法益
三、与我国刑法中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的比较及建议
(一) 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
(二) 比较及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洋腐败”在中国[J]. 孙梅. 互联网周刊. 2008(01)
[2]新中国的反腐第一枪——前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被处决内情(下)[J]. 张树德. 老同志之友. 2007(02)
[3]论“行为人所具有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J]. 林雪标. 中国检察官. 2006(10)
[4]《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十八条与我国刑法的完善[J]. 邓小刚.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4)
[5]影响力交易罪探讨[J]. 高博.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6]斡旋受贿罪司法认定的理论展开——以陆来富受贿案终审裁定为例[J]. 游伟,谢锡美. 法学. 2002(01)
[7]单位犯罪与三罚原则[J]. 陈浩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J]. 冯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04)
[9]贪污贿赂犯罪主体的再思考[J]. 谢家斌. 人民检察. 1997(12)
[10]古代贿赂制度的生成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塑造[J]. 方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06)
博士论文
[1]受贿罪研究[D]. 穆妍.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0590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腐败与贿赂犯罪
第一节 腐败及贿赂犯罪的含义
一、腐败释义
(一) 对腐败一词的学术解读
(二) 对腐败含义的法律界定
二、贿赂及贿赂犯罪
(一) 对贿赂及贿赂犯罪的理解
(二) 贿赂犯罪的本质
第二节 贿赂犯罪的根源与发展
一、贿赂犯罪的历史根源
二、贿赂犯罪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贿赂犯罪的立法发展
一、国外贿赂犯罪立法
(一) 英国
(二) 日本
(三) 德国
(四) 瑞典
二、国际贿赂犯罪立法
(一) 美国《反海外腐败法》
(二) 部分区际反腐败公约
(三)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三、我国的贿赂犯罪立法发展
(一) 我国古代的贿赂犯罪立法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贿赂犯罪立法发展
第二章 对贿赂犯罪一般构成的比较
第一节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法中贿赂犯罪罪名体系的比较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贿赂犯罪罪名体系及主要特点
二、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犯罪体系以及与“公约”的比较
第二节 关于受贿罪犯罪构成的比较
一、受贿犯罪主体范围的比较
(一) 自然人主体
(二) 法人主体
二、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三、关于贿赂范围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四、关于贿赂犯罪数额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第三节 关于行贿罪犯罪构成的比较
一、关于行贿犯罪行为模式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二、关于行贿目的要件的比较
(一) 国际公约及部分外国法的规定
(二) 与我国刑法的比较及建议
第三章 其他贿赂罪名犯罪构成的比较
第一节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及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
一、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的立法现状
二、对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的一般理解
(一) “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含义
(二) 公约第15条、第16条中关于“目的要件”不同规定的分析
三、对我国立法完善的启示
第二节 影响力交易罪
一、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的立法现状
二、对影响力交易罪的一般理解
(一) 关于影响力
(二) 关于交易主体
(三) 关于所侵害的法益
三、影响力交易罪与一般贿赂罪的区别
(一) 受贿行为的主体构成不同
(二) 贿赂行为的对价不同
(三) 目的要件不同
四、与我国刑法中斡旋受贿罪的比较及建议
(一) 主体不同
(二) “影响力”的范畴不同
(三) 对行贿行为的处罚范围不同
五、与我国刑法中介绍贿赂罪的比较及建议
(一) 犯罪对象不同
(二) 行贿行为的指向不同
(三) 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尽相同
第三节 私营部门内的贿赂犯罪
一、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的立法现状
二、对私营部门贿赂罪的一般理解
(一) 主体范围
(二) 行为目的要件
(三) 对贿赂行为发生领域的限定
(四) 所侵犯的法益
三、与我国刑法中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的比较及建议
(一) 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
(二) 比较及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洋腐败”在中国[J]. 孙梅. 互联网周刊. 2008(01)
[2]新中国的反腐第一枪——前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被处决内情(下)[J]. 张树德. 老同志之友. 2007(02)
[3]论“行为人所具有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J]. 林雪标. 中国检察官. 2006(10)
[4]《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十八条与我国刑法的完善[J]. 邓小刚.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4)
[5]影响力交易罪探讨[J]. 高博.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6]斡旋受贿罪司法认定的理论展开——以陆来富受贿案终审裁定为例[J]. 游伟,谢锡美. 法学. 2002(01)
[7]单位犯罪与三罚原则[J]. 陈浩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J]. 冯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04)
[9]贪污贿赂犯罪主体的再思考[J]. 谢家斌. 人民检察. 1997(12)
[10]古代贿赂制度的生成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塑造[J]. 方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06)
博士论文
[1]受贿罪研究[D]. 穆妍.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0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21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