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软法的拘束力及其演变

发布时间:2017-04-29 20:14

  本文关键词:国际软法的拘束力及其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际软法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演变和全球治理理念的提出而产生的。国际软法被普遍认为是没有法律拘束力但会产生实际效果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前法律规范,因而国际法学者形象的将其称为国际立法的前奏或先导,抑或前法律阶段的规范或雏形。这些表述尽管用词各异,但都旨在说明,国际软法不具拘束力。而无救济无权利,没有拘束力的规范是不能全面的保护个人权利的。因此国际软法的这个特性和国际社会对权利保护改善的呼吁推动着国际软法向国际硬法的发展方向来。从对国际软法的概念、拘束力以及演变入手,通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国际软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由此得出的结论能对学界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并为学界输送新的养分。 文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的运用使最终结论的得出有可靠的方法基础。首先,借助于文义分析方法,国际软法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到位的剖析:其内涵表现为对国际软法概念的界定,其外延表现为国际软法的表现形式和其所具有的普遍性、任意性和专业化等个性特征。其次,通过对国际法领域中各学派理论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国际软法是不具有拘束力的行为规则的结论。最后,国际环境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经济法等领域存在诸多国际软法规范,对这些法律规范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清楚其作为国际软法出现的原因和演变。 将国际法各学派对于国际软法拘束力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并与对拘束力的文义分析相结合,此种分析方法在国际软法拘束力问题上的运用在学界还比较少见。这一创新性的分析方法展现了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为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国际软法 拘束力 国际条约 国际习惯 国内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9
  • 1.1.1 课题的来源8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9-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13
  • 1.4 研究方法13
  • 1.5 本章小结13-15
  • 第2章 国际软法的基本问题分析15-26
  • 2.1 引言15
  • 2.2 国际软法的产生15-19
  • 2.2.1 国际关系的演变15-16
  • 2.2.2 国际社会的组织化16
  • 2.2.3 传统国际法渊源的缺陷16-19
  • 2.3 国际软法的内涵与外延19-23
  • 2.3.1 国际软法的内涵19-21
  • 2.3.2 国际软法的外延21-23
  • 2.4 国际软法的特征23-25
  • 2.4.1 国际软法与国际硬法的共性特征23
  • 2.4.2 国际软法的个性特征23-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国际软法的拘束力分析26-32
  • 3.1 引言26
  • 3.2 拘束力的内涵26-27
  • 3.2.1 拘束力的文义解释26
  • 3.2.2 拘束力的法律特征26-27
  • 3.3 国际软法与拘束力27-31
  • 3.3.1 国际法各学派对国际软法拘束力的争论27-30
  • 3.3.2 国际软法的其他效力30
  • 3.3.3 国际背景下拘束力运用的不恰当性30-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国际软法的演变32-42
  • 4.1 引言32
  • 4.2 国际软法演变的一般原因32-33
  • 4.2.1 内部原因:拘束力的缺失32-33
  • 4.2.2 外部原因:改善权利保护的客观要求33
  • 4.3 从国际软法到国际条约33-36
  • 4.3.1 演变为国际条约的具体原因33-34
  • 4.3.2 演变为国际条约的过程34-36
  • 4.4 从国际软法到国际习惯36-40
  • 4.4.1 演变为国际习惯的具体原因36-37
  • 4.4.2 演变为国际习惯的过程37-40
  • 4.5 从国际软法到国内法40-41
  • 4.5.1 演变为国内法的具体原因40-41
  • 4.5.2 演变为国内法的过程41
  • 4.6 本章小结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霞;;民事上诉审发回重审裁判之效力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周荣炽,胡劲松;行政行为拘束力浅析[J];江汉论坛;1998年04期

3 李红梅;关于赋予我国判例拘束力的定位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范金远;;单位自行规定最短服务期 跳槽时是否有拘束力?[J];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04期

5 徐乃斌;;刍论国际法的渊源[J];理论导刊;2009年01期

6 江伟,肖建国;论判决的效力[J];政法论坛;1996年05期

7 赵清林;;也谈行政行为的执行力[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孙金阳;;略论行政规则的法律性质及存在基础[J];法制与社会;2010年29期

9 胡仲林;谈谈几种特殊广告的法律拘束力[J];河北法学;1988年03期

10 彭金冶;我国刑事判例拘束力的恰当定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鑫;王f ;;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设立的自认制度之不足[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罗尔男;;对“依法治党”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3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王晖;;民事诉讼中自认规则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解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高宁;;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刘立军;;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颜湘蓉;;公司并购协议法律效力认定问题的比较研究——以目标公司董事受信义务履行为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王衡;;WTO条约解释演进与中国服务谈判策略选择——以2005年美国博彩案为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9 汪海燕;;国际环境保护行政合作机制研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何曜琛;;WTO争端解决裁决于国内法院的效力——兼评以欧盟经验对台湾的借鉴[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达林;“廉政指标”能有几分“拘束力”[N];检察日报;2009年

2 范金远;单位自行规定最短服务期跳槽时有拘束力吗[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3 张桂刚 孙传霞;“楼花”许诺的法律拘束力[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云南省绥江县人民法院 范兆宣;具有行政拘束力的“会议纪要”可诉[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陈南松;自认的拘束力[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郭静蓉 DigiTimes;缠讼5年 华映与LPL官司大和解[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杨建顺;论行政诉讼判决的拘束力[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杜 闻;英美法系先例制度的“破”与“立”[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李强;财产保全裁定拘束力探析[N];江苏经济报;2007年

10 宋学军 李国旺;生效判决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拘束力[N];人民法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行政行为效力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焦传凯;论欧洲人权机制对欧盟成员国实际拘束力的差异及原因[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郑鹏基;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高玉琢;政府预算中的宪政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彭溆;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中的司法造法[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孟凡哲;普通法系的判例制度——一个源与流的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英霞;妨害司法权威典型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9 王洪;合同形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娟;国际软法的拘束力及其演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黄忠;现代合同拘束力正当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3 潘丹涛;论先例判决在我国民事审判中的拘束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贾攀峰;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孙静科;意思表示效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张涛;德国民事判例制度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余扬帆;论合同信赖利益的保护[D];南昌大学;2008年

8 张锦洪;论合同的成立、生效和法律效力[D];四川大学;2004年

9 刘竞元;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贾迎军;控制对接接头角变形拘束焊问题的数值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软法的拘束力及其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35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3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