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现永久和平为最高理念 ——康德国际法思想评述
发布时间:2021-08-27 02:40
正如康德的理论哲学要探讨“普遍且绝对必然的知识如何可能”、实践哲学要探讨“普遍且绝对必然的道德律如何可能”一样,康德的国际法理论正是要探讨针对一切时代一切国家之间的“普遍且必然的永久和平如何可能”。实现永久和平是康德的国际法思想的最高理念。康德所有关于和平的规划均以这一理念为最高指导。而这一理念则是康德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论述康德的国际法思想之前,极有必要阐述康德的哲学思想,这正是本章第一部分的内容。它重在论述康德哲学的体系性,阐明康德国际法思想作为这一体系的一部分在其中的地位,从而也阐明了康德国际法思想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法哲学等一脉相承的哲学渊源。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了康德国际法思想的政治学思想背景,重点介绍了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以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对康德的思想的影响,这是了解其国际法思想的另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文的第三部分这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用现代国际法语言和结构解读了康德的国际法思想,并与现代国际法思想比较,意在说明现代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对康德国际法思想的继承与回应。然而,对于康德的国际法思想,后人亦是褒贬不一,本文第四部分则列举了对康德研究最具影响...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意义
本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从康德哲学的体系性看康德国际法思想的哲学渊源及其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1.1 康德哲学的体系性
1.2 康德的理论哲学
1.3 康德的实践哲学
1.4 康德的法权哲学
第二章 康德国际法思想的政治学思想背景
2.1 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对康德的影响
2.2 洛克的天赋人权学说对康德思想的影响
2.3 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学说对康德的影响
2.4 社会契约理论对康德的影响
第三章 康德的国际法思想概述
3.1 康德国际法思想的论证前提
3.2 康德国际法思想的最高理念—实现永久和平
3.3 康德的国际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代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对其的继承、回应和比较
3.3.1 康德的国际法主体论
3.3.2 康德的有关国家权利的保障论
3.3.3 康德的和平共处的思想
3.3.4 康德的互不干涉内政思想
3.3.5 康德的国家主权思想
3.3.6 康德的国际人道主义法思想
第四章 后世对康德国际法思想的质疑与批判
4.1 对康德国际法思想的质疑与批判
4.2 对“上述质疑和批判”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论述评[J]. 周治伟. 理论界. 2006(11)
[2]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 杨云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康德“永久和平”先决条件的政治伦理意蕴[J]. 夏湘远. 学术界. 2005(06)
[4]评《论永久和平》[J]. J. G. 费希特,李理. 世界哲学. 2005(02)
[5]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 陈义平. 安徽大学学报. 2004(05)
[6]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J]. 叶秀山.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5)
[7]政治的至善——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与当代世界[J]. 郭大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康德和平思想的当代意义——哈贝马斯、罗尔斯对康德和平思想的改造[J]. 艾四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9]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 邓晓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国际人道主义法与现代战争[J]. 宋云霞.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365483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意义
本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从康德哲学的体系性看康德国际法思想的哲学渊源及其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1.1 康德哲学的体系性
1.2 康德的理论哲学
1.3 康德的实践哲学
1.4 康德的法权哲学
第二章 康德国际法思想的政治学思想背景
2.1 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对康德的影响
2.2 洛克的天赋人权学说对康德思想的影响
2.3 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学说对康德的影响
2.4 社会契约理论对康德的影响
第三章 康德的国际法思想概述
3.1 康德国际法思想的论证前提
3.2 康德国际法思想的最高理念—实现永久和平
3.3 康德的国际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代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对其的继承、回应和比较
3.3.1 康德的国际法主体论
3.3.2 康德的有关国家权利的保障论
3.3.3 康德的和平共处的思想
3.3.4 康德的互不干涉内政思想
3.3.5 康德的国家主权思想
3.3.6 康德的国际人道主义法思想
第四章 后世对康德国际法思想的质疑与批判
4.1 对康德国际法思想的质疑与批判
4.2 对“上述质疑和批判”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论述评[J]. 周治伟. 理论界. 2006(11)
[2]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 杨云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康德“永久和平”先决条件的政治伦理意蕴[J]. 夏湘远. 学术界. 2005(06)
[4]评《论永久和平》[J]. J. G. 费希特,李理. 世界哲学. 2005(02)
[5]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 陈义平. 安徽大学学报. 2004(05)
[6]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J]. 叶秀山.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5)
[7]政治的至善——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与当代世界[J]. 郭大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康德和平思想的当代意义——哈贝马斯、罗尔斯对康德和平思想的改造[J]. 艾四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9]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 邓晓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国际人道主义法与现代战争[J]. 宋云霞.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365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36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