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完善及中国的立场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7-05-13 02:14

  本文关键词: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完善及中国的立场与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气候峰会谈判进程停滞不前,而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成员国之间的谈判节奏与谈判成效明显跟不上环境恶化的速度。现有气候峰会严重阻碍了改善国际气候环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成员国的怠惰、推脱的态度使得环保事业一次次地陷入僵局,以中美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迟迟达不成合意导致气候峰会难以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笔者研究这个专题,主要是想倡导在气候峰会的谈判中,可以尝试着引入一种“国际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具有优先性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国际事务的公共领域,尤其涉及到环境污染这样跨越地域限制的问题,并且笔者认为这种观念的实现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的;其次,早在2011年,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就提出了“中国可以接受一个覆盖所有国家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但要满足五个条件。”面对发达国家的指责,严峻的气候形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气候峰会的谈判进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有所作为了。从今年1月1日实施的新环保法和今年两会上政府对待环保事业的态度,都可以看出中国已经自觉主动践行着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之下的国际责任。在2020年到来之前,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尝试采用美日提出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减排,提出一个碳排放减排规划的浮动区间及具体的时间表。与此同时加强与其他成员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与交流,采取互利共赢的模式共同推进国际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应当有所作为,自觉主动地承担与自身经济发展、自身实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这么做不仅有利于国际公共环境的维护,也有利于中国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在气候峰会的谈判中持有更多的谈判筹码,一道构建有利于自身利益集团的谈判秩序,向发达国家争取更多的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现有的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发展状况,简要列举了气候峰会的重要成果,如《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近期气候峰会的谈判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现有国际气候谈判现状以及制度的思考,这一部分又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是针对现有的环境现状,谈判现状,气候变化法律制度陷入发展僵局的一些思考。可以明确的是,中美交锋是僵局现状的主要成因,其中也涉及到了国际法固有的“软弱”性的一面,同时也概括了德班平台上各方的利益诉求,逐步地引出“国际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的重要性以及对“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思考。此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对国际环境法律制度进行的法理思考,首先从环境法自身的特点着手,其次抓住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主权,这两对矛盾关系进行分析与解读,得出的结论是环境与主权可以有统 一的一面,主权者可以是环境的改善者也可以是扼杀者,这取决于主权者的政治意志的转变;而环境与发展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寻求一种“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方式践行环境法所确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中国自80年代以来所持有的环境立场的分析,以及对目前中央政府有关环境问题的态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主要目的在于由国内中央政府的态度分析延伸出国际立场的确立。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国未来在年底巴黎气候峰会中立场的一种构想,笔者通过中国目前自身的定位,以及政府在环境问题上态度的转变,减排责任分配方式这三个方面的探讨得出一个结论:在2020年到来之前,中国可以尝试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承担减排义务。形成一个“软法”性的替代性解决措施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尝试,这也为2020年后的“新巴黎协议”的实施奠定基础;同时也应考虑在碳交易排放制度构建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发言权。
【关键词】:中国立场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国家主权 减排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6.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第一部分 现有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概述10-16
  • 一、《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10
  • 二、《京都议定书》10-11
  • 三、哥本哈根气候峰会11
  • 四、2011南非德班会议11-13
  • 五、多哈气候峰会13-14
  • 六、华沙气候峰会14
  • 七、2014利马会议14-15
  • 八、本章小结——“共同”但有“区别”的立场15-16
  • 第二部分 对现有国际气候变化现状及相关制度的反思16-27
  • 一、对国际气候变化现状及谈判过程的反思16-22
  • (一) 对国际气候环境现状的思考16-18
  • (二) 对近期气候谈判现状的反思18-20
  • (三) 对现有国际气候变化立法困境的思考20-21
  • (四) 本节小结21-22
  • 二、对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法理思考22-27
  • (一) 国际环境立法自身的制度特点22-23
  • (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23-24
  • (三) 国家主权原则的再思考24-26
  • (四) 本节小结26-27
  • 第三部分 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法的立场分析27-35
  • 一、历史由来——政治需要27
  • 二、立场现状——政府态度的解读27-29
  • (一) 国内现状27-28
  • (二) 国际立场的转变28-29
  • 三、国内现有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规划的分析与解读29-34
  • (一)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实施细则29-31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1-32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个修正案32
  • (四)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32-34
  • 四、本章小结34-35
  • 第四部分 中国在2015巴黎气候峰会中立场的设想35-41
  • 一、现有背景——制造业大国35
  • 二、中国政府的一贯宗旨——做坚定的环境改善者35-37
  • 三、气候公平的要求37-39
  • 四、探索国内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完善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罗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政策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冉;;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法律机制之构建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年31期

3 古祖雪;李杰豪;;论国际法的道德保障[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05期

4 苏文博;;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国际法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3年12期

5 包玉华;雒小蕾;;德班会议成果分析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北方经贸;2013年04期

6 孙大申;;浅谈国际法上共同责任原则的内涵和意义——以哥本哈根会议中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分配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3年15期

7 杨楠;;2012年后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应对——以构建国际气候变化法体系为核心[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8 田琪雅;;气候变化视角下国家主权原则的突破与协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9 王灿发;陈贻健;;“气候正义”与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目标和制度选择[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10 冯敬yN;;“雾霾”天气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4年22期


  本文关键词: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完善及中国的立场与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61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