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恐时代的国家自卫权
发布时间:2023-02-09 17:11
自卫权是是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重要例外,是各国单方面诉诸武力的唯一合法依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首次对国家的单独和集体自卫权加以明文规定。1837年的加罗林原则是国际习惯法下自卫权的经典表述。 虽然自卫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但是各国及国际法学界对自卫权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自卫权是否受法律的限制、在多大的范围内受限制以及如何裁断其合法性等方面仍存有较大的争议。“9·11”恐怖袭击后,自卫权作为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法律依据,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当前的反恐实践为研究自卫权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资源,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由非国家行动者发动的恐怖袭击是否构成《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指的“武力攻击”?在何种条件下恐怖组织的私人行为可归因到相关国家,进而对该等国家行使自卫权?遭受恐怖袭击的受害国能否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有权对恐怖组织行使自卫权?基于反恐的合法自卫权能否突破国际人道法的规则? 本文是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时代大背景下研究自卫权,以《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和加罗林原则为切入点,对自卫权的解释和适用所引发的争议和热点问题,...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传统自卫权在反恐时代面临新挑战
第一节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
一、恐怖主义活动的显著特点
二、行使自卫权是国家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反恐实践对自卫权的挑战
一、界定恐怖主义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二、自卫权在反恐时代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国际法下的自卫权
第一节 《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的法理透视
一、《宪章》的解释方法和规则
二、《宪章》第五十一条与国际习惯法的关系
三、安理会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习惯法下的自卫权
一、加罗林号事件及加罗林原则
二、加罗林原则构成了国际习惯法下的自卫权规则
第三章 自卫权的前提条件:武力攻击
第一节 已发生和迫在眉睫的武力攻击
一、国家有权对迫在眉睫的武力攻击进行预先性自卫权
二、预防性自卫权与先发制人行动
第二节 武力攻击的程度标准:规模和后果
第三节 发动武力攻击的主体: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
一、“9·11”恐怖袭击事件
二、发动武力攻击的主体包括非国家行动者
第四节 武力攻击的对象要件
一、判断标准:致使一国的国家安全及根本利益遭受损害
二、保护本国侨民问题:武力护侨不构成自卫权
第四章 自卫权的行使对象
第一节 对国家行使自卫权
一、对积极支持或有意掩护恐怖分子的国家行使自卫权
二、非国家行动者的行为可归因于国家的情况
第二节 对“非国家行动者”行使自卫权
一、反恐必要性能否成为侵犯他国主权的抗辩
二、必须遵守严格的条件限制
第五章 自卫权的限制措施
第一节 必要性和相称性原则
一、时间上的紧迫性和手段的最终性
二、程度上的相当性
第二节 遵守国际人道法的规则
一、国际人道法规则
二、自卫权必须符合人道主义法的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38927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传统自卫权在反恐时代面临新挑战
第一节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
一、恐怖主义活动的显著特点
二、行使自卫权是国家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反恐实践对自卫权的挑战
一、界定恐怖主义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二、自卫权在反恐时代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国际法下的自卫权
第一节 《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的法理透视
一、《宪章》的解释方法和规则
二、《宪章》第五十一条与国际习惯法的关系
三、安理会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习惯法下的自卫权
一、加罗林号事件及加罗林原则
二、加罗林原则构成了国际习惯法下的自卫权规则
第三章 自卫权的前提条件:武力攻击
第一节 已发生和迫在眉睫的武力攻击
一、国家有权对迫在眉睫的武力攻击进行预先性自卫权
二、预防性自卫权与先发制人行动
第二节 武力攻击的程度标准:规模和后果
第三节 发动武力攻击的主体: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
一、“9·11”恐怖袭击事件
二、发动武力攻击的主体包括非国家行动者
第四节 武力攻击的对象要件
一、判断标准:致使一国的国家安全及根本利益遭受损害
二、保护本国侨民问题:武力护侨不构成自卫权
第四章 自卫权的行使对象
第一节 对国家行使自卫权
一、对积极支持或有意掩护恐怖分子的国家行使自卫权
二、非国家行动者的行为可归因于国家的情况
第二节 对“非国家行动者”行使自卫权
一、反恐必要性能否成为侵犯他国主权的抗辩
二、必须遵守严格的条件限制
第五章 自卫权的限制措施
第一节 必要性和相称性原则
一、时间上的紧迫性和手段的最终性
二、程度上的相当性
第二节 遵守国际人道法的规则
一、国际人道法规则
二、自卫权必须符合人道主义法的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38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73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