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7 21:17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融资工具,是20世纪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之一。由于我国经济环境、法律框架、信用基础、利益驱动(融资收益)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始终未能在我国境内蓬勃发展,本文提出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离岸资产证券化,从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入手,对资产证券化在岸与离岸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国际及国内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立法发展,详细分析离岸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设四章:第一章对资产证券化在岸模式与离岸模式进行比较;第二章介绍了调整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法制;第三章详细论述了离岸资产证券化运作中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转让的性质、真实销售问题、特殊目的载体(SPV)的设立及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等问题;第四章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立法现状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实证、归纳和比较的方法,研究离岸资产证券化这一在国际经济法的分支学科国际金融法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为我国的金融创新献计献策。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离岸资产证券化概述
    1.1 资产证券化在岸模式分析
        1.1.1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1.1.2 各国资产证券化在岸模式之比较
        1.1.3 中国在岸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1.2 离岸资产证券化模式分析
        1.2.1 各国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与发展
        1.2.2 我国实施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与发展
    1.3 两种模式之比较
        1.3.1 两种模式的联系
        1.3.2 两种模式之差异
第2章 调整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法制
    2.1 资产证券化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2.1.1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性质
        2.1.2 巴塞尔协议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历程
        2.1.3 新资本协议的修订
    2.2 《国际贸易应收账款转让公约》
        2.2.1 《公约》适用的广泛性
        2.2.2 《公约》对跨国资产证券化中债权转让实践的简化及统一
第3章 离岸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法律问题
    3.1 关于资产转让的各国立法冲突
        3.1.1 资产转让的性质
        3.1.2 真实销售法律问题
        3.1.3 各国立法的冲突
        3.1.4 资产转让制度的完善
    3.2 关于特殊目的载体SPV的各国立法冲突
        3.2.1 SPV的法律形式
        3.2.2 SPV自身的破产隔离
        3.2.3 防止SPV被实质合并
        3.2.4 SPV的税收问题
    3.3 国际证券市场的选择问题
    3.4 汇兑风险和信息披露问题
    3.5 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问题
第4章 完善中国离岸资产证券化立法的建议
    4.1 资产证券化的两种立法模式
        4.1.1 分散立法模式
        4.1.2 统一立法模式
    4.2 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立法的评价
        4.2.1 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界定
        4.2.2 真实销售让与的问题
    4.3 立法建议
        4.3.1 制定关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
        4.3.2 完善我国《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
        4.3.3 建立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
        4.3.4 对《信托法》进行改革
        4.3.5 《公司法》中需要明确对公司类SPV的规定
        4.3.6 明确离岸业务部门的法律地位
        4.3.7 法律人才的储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本文编号:3757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757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d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