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生物多样性要素的丧失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国际环境公约。自从中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际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来,积极开展了相应的履约工作。由于公约的制定是根据主题、部门或领域分开进行的,建立协同履约机制提高履约效率,减少国家履约负担,达到履约协同一致性,建立良好的协同履约机制是我国履约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际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中联系最紧密的公约。本文通过国际规则及对相关文献的调研,总结分析了五个公约间协同合作进程和我国协同履约现状,在公约对协同履约的要求下,通过对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工作中涉及的领域和内容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我国履约工作的可协同领域:履约机构和国家战略行动计划及其协调、公众意识的提高、科学研究、监测和评估、信息共享和传播,并围绕协同履约领域给出有利于我国建立协同履约机制的建议:(1)加强履约机构间的合作,建立国家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协调各公约履约过程中出现的交叉问题;(2)建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部门间科学决策平台,推动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在国内的实施,为推进相关公约之间的协同进行探索;(3)建立各公约科学研究的衔接,选择典型区域和典型案例开展与生物多性相关公约履约问题相关的科学研究;(4)利用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的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5)开发综合考虑各公约监测指标和标准的监测方法与技术;(6)系统普及与履约相关的知识,加强公众意识与履约行动的衔接;(7)广泛参与IPBES进程,以保证IPBES对我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 协同履约 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16;D996.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8
- 1.1 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合作的相关背景10-12
- 1.1.1 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诞生的背景10-11
- 1.1.2 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间协同合作的背景及意义11-12
- 1.1.3 中国建立协同履约机制的意义12
- 1.2 理论基础12-13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16-18
- 2. 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概述18-22
- 2.1 《生物多样性公约》18
- 2.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8-19
- 2.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
- 2.4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公约》19-20
- 2.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2
- 3. 公约间国际合作进程22-30
- 3.1 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的谈判进程22-24
- 3.1.1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相关公约协同增效的主要决定22
- 3.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的主要决定22-23
- 3.1.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与其他公约关系的主要决定23
- 3.1.4 《湿地公约》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的主要决定23-24
- 3.2 国际公约协同合作机制24-25
- 3.2.1 里约三公约联合联络组24
- 3.2.2 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联络组24-25
- 3.3 已开展的促进公约协同和合作的活动25-28
- 3.3.1. CBD、UNFCCC及UNCCD的合作进展25-28
- 3.3.2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湿地公约》的合作28
- 3.4 小结28-30
- 4. 我国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履约现状30-44
- 4.1 履约组织机构的协同现状分析30-33
- 4.1.1 《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机构组成及运作方式30
- 4.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协调机构组成及运作方式30-31
- 4.1.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协调机构组成及运作方式31-32
- 4.1.4 《湿地公约》协调机构组成及运作方式32
- 4.1.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协调机构组成及运作方式32-33
- 4.2 国家战略行动计划的协同现状分析33-34
- 4.3 查明与监测工作的协同现状分析34-35
- 4.3.1 《生物多样性公约》查明与监测工作的协同现状分析34-35
- 4.3.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查明与监测工作的协同现状分析35
- 4.3.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查明与监测工作的协同现状分析35
- 4.3.4 《湿地公约》查明与监测工作的协同现状分析35
- 4.4 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协同现状分析35-37
- 4.4.1 《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协同现状分析35-36
- 4.4.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协同现状分析36
- 4.4.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协同现状分析36
- 4.4.4 《湿地公约》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协同现状分析36-37
- 4.4.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协同现状分析37
- 4.5 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协同履约现状综合分析37-39
- 4.6 我国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履约需求39-42
- 4.6.1 组织机构的协调需求39-40
- 4.6.2 国家战略行动计划的协同需求40
- 4.6.3 监测工作的协同需求40
- 4.6.4 信息管理及共享的协同需求40-41
- 4.6.5 国家报告的协同需求41
- 4.6.6 公众意识培养的协同需求41-42
- 4.6.7 多方利益相关群体的合作需求42
- 4.7 小结42-44
- 5. 建立我国协同履约机制的协同领域44-50
- 5.1 确定协同增效领域的原则44
- 5.2 可协同增效领域的确定44-48
- 5.3 小结48-50
- 6.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6
- 个人简介56-58
- 导师简介58-60
- 获得成果目录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暴;;试论“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唐元恺;;中国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J];对外大传播;2001年Z1期
3 Shivcharn S.Dhillion;Hanne Svarstad;Cathrine Amundsen;Hans Chr.Bugge;周立志;;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和发展的影响[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2年06期
4 康实;生物多样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开发[J];生物学通报;2002年06期
5 陈伟烈;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一些问题[J];生物学通报;2002年06期
6 ;联合国召开第六届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论坛主题为“保护生物资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7 尚占环,姚爱兴;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J];草原与草坪;2002年04期
8 戴亚南;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浅析[J];热带地理;2002年03期
9 国合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生物多样性[J];世界环境;2002年05期
10 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知多少(二)[J];植物杂志;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国映;张鹏;张明;张莉;;新疆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和保护[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张霄;;沈阳市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必要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彼得·瑞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及其中国的未来(摘要)[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4 张家兴;孙以文;王冬兰;;生物多样性在综合治理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蒋有绪;;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入世后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黄培yP;;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初探[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张新时;;对生物多样性的几点认识[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龙春林;裴盛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马克平;;国内近年出版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书籍简介[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陈坚;;生物多样性与小城镇建设[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英;保卫生物多样性 保卫人类[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铁铮;纵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3 陈湘静;三部委征集保护生物多样性活动方案[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洪流 学红;“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5 ;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成为关注焦点[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6 洪流 学红;减贫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7 柏斌;我省将与中科院共建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N];云南科技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刘平;提高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整体水平[N];中国信息报;2007年
9 李想;保护生物多样性蕴涵巨大商机[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特约记者 柏斌;云南将举办生物多样性论坛[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赖毅;彝族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四海;规划环评中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李昊民;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王翠红;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秦文展;露天铝土矿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戚仁海;生境破碎化对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栋;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经济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陶晶;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麦提;我国生物多样性立法现状及其完善[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2 郑茂;安徽省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彭静;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4 王胜男;基于支付意愿的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卜跃先;湖南省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李春宁;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侯书平;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性保护的法律政策建构[D];郑州大学;2012年
8 张传荣;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杨璐;保护生物多样性之公众教育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唐杉;我国南海热带珊瑚礁岛屿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40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