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化石能源消费迅速增长的国际背景下,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近几十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科学挑战与政治挑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结合全球减排任务的艰巨性及目前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于2005年特别推荐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dioxide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以期实现温室气体大幅减排。CCS技术为二氧化碳减排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工业及公众等带来了技术、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寻求经济有效的科技手段、制定合理有力的法律政策加速二氧化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重点和国际社会谋求合作的共同声音。 本文写作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国际法及世界各国国内立法中有关CCS的法律法规,总结现有发展CCS的立法经验,,为我国未来针对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进行的立法工作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文章介绍了CCS技术的产生背景及概念,并重点介绍了CCS项目的技术流程,阐述了CCS技术在世界各项减排技术中的优势;其次,文章从国际气候法、国际海洋法、废弃物跨境转移国际法和国际知识产权法四个方面介绍了各国际公约中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相关的内容;再次,文章介绍了各国国内法中有关CCS的法律规定,并对几个发达国家的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CCS技术发展的情况以及相关国内立法情况,通过总结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未来针对CCS开展的法律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 气候变化 国际法律制度 问题与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6.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1
- 第一章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缘起11-20
- 第一节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产生背景11-12
- 第二节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概述12-17
- 一、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定义12
- 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流程简介12-15
- 三、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参与人与相关利益方15-16
- 四、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潜在风险分析16-17
- 第三节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减排优势17-20
- 一、巨大的减排潜力17-18
- 二、长期减排成本低廉18
- 三、弥补其他减排技术不足18
- 四、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18-20
- 第二章 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国际法律制度20-29
- 第一节 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气候变化法20-23
-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21
- 二、《京都议定书》21-22
- 三、《马拉喀什协定》中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规定22-23
- 第二节 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国际海洋法23-26
-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3-24
- 二、《伦敦议定书》24-25
- 三、《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25-26
- 第三节 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其他国际法律制度及不足26-29
- 一、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废弃物跨境转移法26-27
- 二、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国际知识产权法27-29
- 第三章 外国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29-48
- 第一节 各国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立法现状29-46
- 一、欧盟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29-35
- 二、德国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35-36
- 三、英国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36-38
- 四、美国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38-40
- 五、加拿大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40-41
- 六、澳大利亚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41-44
- 七、其他国家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44-46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制度对比46-48
- 第四章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发展现状及法律建议48-60
- 第一节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发展现状48-52
- 一、中国的能源现状48-50
- 二、中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应用现状50-52
- 第二节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政策与法律52-55
- 一、中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环境政策52-53
- 二、中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现行法规53-55
- 第三节 外国立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立法启示55-56
- 一、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申请的核准55
- 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检测和环境评估影响55
- 三、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监督和检查55
- 四、二氧化碳封存地点闭合事宜及闭合后的管理责任55-56
- 五、应对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事故的措施56
- 六、风险公布与公众支持56
- 第四节 对我国未来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法律制度建设构想56-60
- 一、我国未来针对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进行立法的必要性56-57
- 二、对我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立法建议57-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历65
- 发表论文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二氧化碳与农作物的关系[J];江西政报;1995年08期
2 陈明绍;;温室灾害要认真对待[J];民主与科学;1990年06期
3 ;英国发明新型环保水泥[J];共产党员;2009年04期
4 ;地球变暖的四大问题[J];协商论坛;1998年02期
5 吴学安;;低碳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J];党政干部参考;2010年02期
6 汤国维;;2000年全球展望:环境问题(上)[J];国际展望;1993年13期
7 ;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J];求是;2009年23期
8 孙秀艳;;“跟风”吹不走二氧化碳[J];学习月刊;2011年01期
9 ;致富参谋[J];共产党人;1997年Z1期
10 张远桃;;打哈欠别拘礼[J];山西老年;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仲泱;张卫风;方梦祥;岑可法;;温室气体CO_2的回收技术[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2 汪靖伦;王金泉;何良年;窦晓勇;吴芳;;以苯乙烯为原料通过CO_2/H_2O_2调控一步合成苯基环状碳酸酯[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黄世勇;刘水刚;李军平;赵宁;魏伟;孙予罕;;碱催化二氧化碳和正丁胺合成N,N’-二丁脲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发展低碳经济的林业途径[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5 钱建华;秦金兰;刘琳;邢锦娟;田静博;;CO_2直接羧化法制备2,4,6-三甲基苯甲酸[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沈国良;陈远南;虞琦;宋菊玲;;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敬;李雄浩;韩旭;余福胜;薛永杰;;电站锅炉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8 朱敬;李雄浩;韩旭;余福胜;薛永杰;;电站锅炉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席晶晶;武斌;朱家文;;有机液层促进CO_2吸收和解吸条件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窦晓勇;王金泉;何良年;;胍盐功能化PEG:高效、可回收均相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易博文 通讯员 黄亮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今年试点监测[N];湖南日报;2010年
2 梁钢华;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研究项目出成果[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赵凤华;我国成功实施二氧化碳收集与埋存[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赵士振;捕集二氧化碳 驱动地下油藏[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首个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项目取得阶段成果[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6 记者 叶迎春;南化公司给世博送“森林”[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顾阳;怎样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N];经济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赫然 苏伟;“逮捕”二氧化碳[N];中国电力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曹丙利;如何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孙薇薇;“拘禁”二氧化碳:CCUS可望成优选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轲;低Ni载量六铝酸盐催化剂上甲烷和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郭龙;特超稠油油藏复合驱替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孔德林;以二氧化碳为合成子形成C-N键的方法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烨;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影响因素分析—效果预测以及4D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5 胡正华;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柏东升;二氧化碳的活化及环碳酸酯的合成[D];兰州大学;2011年
7 赛里默;水稻幼苗响应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薛全民;二氧化碳与氮气或甲烷混合物的吸附分离[D];天津大学;2009年
9 卢凌彬;基于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功能化改性及分子模拟[D];中南大学;2005年
10 徐仲均;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李刚;CO_2气腹对人宫颈癌CaSki细胞ERK_(1/2)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活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3 唐锡元;文留油田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方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白洪亮;活性炭吸附法脱除低浓度苯系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秦娜;超临界二氧化碳水平管内传热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天津商学院;2006年
6 赵彬;碳酸酯型季铵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哲;吸收法和吸附法联合脱除模拟烟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8 朱健军;CO_2对油井水泥的腐蚀规律及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9 王晓芳;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10 张婷婷;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428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