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合作的法治机制构建
本文关键词: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合作的法治机制构建
【摘要】: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合作旨在运用区域方法,发挥区域优势解决区域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合作的现状却呈现出实践探索初起、法治基础薄弱、以及理论研究不足的整体特征,需要以法治机制构建作为摆脱困局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合作是对区域纯公共产品的合理供给,也是同一主权下不对外代表国家的、平等而不具有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从而必然产生提供多元调整模式、供给充足合作动力、实施有效规制约束、追究应有法律责任的法治需求。应当尝试通过多元调整机制、利益驱导机制、协商合作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的构建加以针对性的解决。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气候变化 区域合作 法治 机制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学科视角反思及其法制保障”(项目号GD14XFX01)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合作及其法制回应对策研究”(项目号2013ZGXM0006) 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低碳社会发展环境法制保障研究”(项目号13JJD82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6.9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是继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又一实质性文件,发出更多在法治框架下展开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清晰信号。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也随之浮出水面。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胜今,王凤玲,于潇;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4年05期
2 魏霞;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贵州的历史性跨越[J];当代贵州;2005年11期
3 程桦;建立我市区域合作新机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谷雨;;我国区域合作的发展与评价[J];理论参考;2005年11期
5 储新宇;;试论区域合作秩序建构的动因——国家社会性视角下的经验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6 唐华;牙韩彰;张政;王君;黄吉遇;蒋燕;谢冬;陈菁;王海波;;2007,广西掀开区域合作新一页[J];当代广西;2007年09期
7 范恒山;;关于推进我国区域合作的若干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8 伍长南;;推进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构想与建议[J];理论参考;2009年07期
9 赵雄;;深入推进深莞惠区域合作[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年05期
10 谢晏均;;基于一体化的成都资阳区域合作的实践与创新[J];重庆行政;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周文兴;刘畅;;论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过程中的行为——以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与长江上游关系为例[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熠煜;杨浩楠;;社会资本与区域合作治理[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3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 参考文献[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5 张继明;;加强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6 唐燕;;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艺雯;;论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建设[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何大明;苟俊华;;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区域合作中的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张克科;;加强环保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允中;;强化现代发展意识与提升整体性国际竞争力——重谈不容延误的粤港澳区域合作[A];提升珠江三角洲竞争力——社会、经济与基础设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曲静;哈洽会联奏区域合作强音[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来明;关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合作[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3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建政;加强区域合作 谋求共同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铁兵 吴新光;区域合作 谋求多赢[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梅;发挥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王军;海南在区域合作中有独特优势[N];海南日报;2004年
7 吕壮;加强区域合作是重要主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8 记者 刘兴祥 郭蕾;各省普遍高度重视区域合作[N];证券时报;2003年
9 本刊记者 高立洪;美国:区域合作努力恢复保护五大湖[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陈正红;泛黄海区域合作再拓新领域[N];国际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郭文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中延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周桂荣;区域合作中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D];南开大学;2009年
4 郑文升;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的补偿与援助[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伊卡万(Ekaouel Hakilou);非洲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4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70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