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假冒贸易协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1:25
本文关键词:《反假冒贸易协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反假冒贸易协定》 知识产权 TRIPS协议 影响 应对策略
【摘要】:《反假冒贸易协定》(简称ACTA),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任何现有的国际组织框架的多边知识产权协定。它试图在国际范围内引进一种最高纲领的知识产权准则,在贸易领域建立一套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反假冒贸易协定》的构建是由于美、欧、日等知识产权强国认为现有的TRIPS协议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但其在知识产权执法实践方面仍然不完善。自2008年11月起,《反假冒贸易协定》进行了11轮秘密谈判,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11个缔约方已完成了《反假冒贸易协定》的文本讨论,但是,ACTA的谈判过程和文本内容一直充满了争议和批评。总体上看,ACTA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发达国家主导性、谈判场所的独立性、谈判过程的秘密性、制定时间的迅速性、协定属性的诸边性、执法体系的强化性等。通过ACTA制订过程的特点来看,ACTA的谈判方是要将ACTA设定为比所有现存的国际公约更高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准则,从而掌控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话语权。发达国家又巧妙的利用ACTA谈判的“场所选择”,摒弃发展中国家,剥夺其话语权。ACTA的整个谈判、签署过程都是发达国家秘密进行的,仅仅选择墨西哥、摩洛哥两个发展中国家参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却始终被排斥在外。很明显,,ACTA谈判过程不想听到不同声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意见。因为知识产权强国接受了曾试图将知识产权执法内容纳入WTO和WIPO讨论框架由于发展中国家集体反对而胎死腹中的教训,拒绝发展中国家参与ACTA立法。这样做不会招惹是非,因为没有人去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一旦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知识产权强国就会凭借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优势地位迫使发展中国家最后只能接受现实。从《反假冒贸易协定》的内容上看,ACTA在TRIPS协议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严格的执法的国际准则,进而削弱了现有的知识产权多边保护体系,并把关注重点从实体权利完全转移到执法实践,将对知识产权国际体制产生重要影响。随着ACTA的生效和实施,国际贸易将受到较大影响,并有可能构成新的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开展专门研究,积极采取应对之策,避免ACTA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反假冒贸易协定》 知识产权 TRIPS协议 影响 应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7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序言9-10
- 一、 《反假冒贸易协定》的制订背景10-13
- (一) 《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 的由来10-11
- (二) 《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 的谈判背景11-12
- (三) ACTA 的制订历程12-13
- 1. 萌芽阶段12
- 2. 制订阶段12-13
- 3. 最终成果13
- 二、 《反假冒贸易协定》的内容与特点13-20
- (一) 《反假冒贸易协定》的制订特点13-16
- 1. 发达国家的主导性13
- 2. 谈判目的的明确性13-14
- 3. 谈判场所的独立性14
- 4. 谈判过程的秘密性14-15
- 5. 协议签署的迅速性15
- 6. 协定属性的诸边性15-16
- 7. 执法体系的强化性16
- (二) 《反假冒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16-20
- 1. 民事执法的变化17-18
- 2. 边境措施内容的新变化18
- 3. 刑事执法措施的新变化18
- 4. 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执法内容新变化18-20
- 三、 《反假冒贸易协定》的影响和挑战20-23
- (一) 对知识产权国际体制的影响20-21
- 1. 严重削弱现有的知识产权多边保护体系20
- 2. 将实体权利重心转移向执法实践20-21
- (二)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1-22
- (三)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22-23
- 1. 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22
- 2. ACTA 将会以各种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就范22-23
- 四、 中国应对《反假冒贸易协定》的对策建议23-29
- (一) ACTA 的“超 TRIPS”对中国的影响23-26
- 1. 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对中国产生间接的影响23-24
- 2. 缔约方的国内执法措施变化可能对我国企业的影响24-26
- (二) 中国应对 ACTA 的策略分析26-29
- 1. 利用多边机制反击 ACTA 违规性26-27
- 2. 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完善27
- 3. 增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7-29
-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3
- 致谢33-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毅之;;关于出口环节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分析[J];科技与法律;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712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71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