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听作品的作者“二次获酬权”
本文关键词:论视听作品的作者“二次获酬权”
【摘要】:在法、德两国,考虑到作者的弱势地位,都通过著作权法赋予作者"二次获酬权";在美国,作者的"二次获酬"则是由合同约定,并在一次次协调、谈判乃至罢工中实现的。从现实国情出发,我们的选择应该是法、德两国的法定模式,而非美国的自由约定模式。《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关于"二次获酬权"的制度设计尚需推敲与改进。作者的报酬应由基础报酬和提成报酬两部分构成:基础报酬即现在的"一次性获酬",数额由制片方与创作方按市场价约定;提成报酬即"二次获酬",按收回成本后的每一使用方式付给,提成比例依本法实施条例确定。任何公平的权利分配规则,如果离开可操作性的保障性规则的支撑,也都难以实现;而且,一旦作者的获酬范围拓展到视听作品的后续开发和利用,获酬的难度就会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明显增大。因此,作者"二次获酬权"的实现,还需要可操作的保障性规则的同步跟进。这种可操作的保障性规则同样是视听作品权属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二次获酬权 模式选择 制度设计
【分类号】:D997.1;D923.41
【正文快照】: 在此次《著作权法》修改中,作者“二次获酬权”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之一。在前段时间的讨论中,论者所关注的主要是作者应否“二次获酬”的问题,而对于如何实现作者“二次获酬权”问题却较少涉及。本文则试图集中探讨如何实现的问题,以抛砖引玉。一、关于模式选择有“知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炳坤;李蔚;;从美国编剧罢工看美国编剧机制[J];中国戏剧;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珊娣;;网络所播美国电视剧研究及其路径[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谷媛;网络传播的美国电视剧现象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虹;确认“兵马俑”发现权引发的若干思考[J];社科纵横;2005年04期
2 于丹;试论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在我国的创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刘长兴;;论民法上的环境人格权制度[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5年00期
4 王凤民;;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制度设计[J];学术交流;2006年02期
5 侯巍;;论优先购买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仲杨;;略论自然债务[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谭玲;胡丹缨;;物业管理相关问题再探析[J];现代法学;2006年06期
8 刘三;;手机短信侵权民事责任探析[J];政法论丛;2006年06期
9 徐华;;物权法主要制度设计解读[J];领导文萃;2007年01期
10 赵万一;;论国家所有权在物权法中的特殊地位[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登亮;童列春;;试论我国商法的立法模式选择——以商法独立为分析基础[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2 杨雄文;;专利法创造性标准对司法鉴定制度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06)[C];2007年
3 康达蕴;;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商法通则”之构想[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4 李有星;郭晓梅;;商事交易安全的反思——兼论“商事通则”的任务[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5 颜峗峗;;医患关系和医疗合同立法探析——兼谈对医疗纠纷的本源遏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程基厚;;自然资源物权之解构[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周辉;徐忠麟;;论我国所有权理论中的扩张与限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曹昌伟;;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主体定位及其治理结构[A];2011年第二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浦文昌;;中国商会立法的必要性、模式选择及架构设计[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3(2011)[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子鹏;“70年大限”体现可选择的制度变迁[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2 韩永军;解析《电子签名法》三大制度设计[N];人民邮电;2004年
3 沈法;制度设计欠完善造成权利丧失 当事人不承担责任[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4 黄yN;物权立法应当体现公证制度(下)[N];法制日报;2005年
5 冉吴;两大法系财产法律结构的共通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岑婷婷;“两法”高票通过 彰显公平民主[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7 丁晓明;完善养殖权制度建设的初步研究[N];中国渔业报;2007年
8 蓝寿荣;该如何惩戒失信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龚卿;修改商标注册制度的法律构想[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乔新生;取消公摊面积有利于正本清源[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江涌;遗产债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下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韩伟;私法自治的历史演变与民法体系的完善[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良;论商业账簿与诚实信用[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陈洪;环境侵权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3 施丽;违约救济之实际履行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刘晓燕;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选择[D];郑州大学;2002年
5 茆艺宗;我国合同法上实际履行制度的分析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5年
6 盖映红;不动产预先登记制度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7 孔令义;自然债务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8 韩用交;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盛敏;论公序良俗原则[D];扬州大学;2006年
10 靳凤伟;我国优先权制度的构建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45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74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