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国际法规制
本文关键词: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国际法规制
【摘要】:长期以来,性暴力一直是一个羞于启齿的话题,为人们避讳,且在普遍情况下为沉默所笼罩。在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大背景下,国际性的武装冲突日渐减少,然而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不断。性暴力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作战手段,如同恐怖主义一样存在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主要发生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主的落后地区为典型,且有增无减。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性暴力犯罪发生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尤为严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性暴力犯罪的普遍性和其带来的危害以及其发生的原因,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在武装冲突中,使用性暴力不仅是对人权的侵犯和挑战,也是对国际人道主义的违反和破坏。国际法特别是国际人道法明确规定禁止强奸、残忍或不人道待遇和酷刑、损害个人尊严以及猥亵和强迫卖淫的暴行,并规定对性暴力犯罪实行者进行严肃的制裁。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以及国际刑事法院均对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犯罪进行了严厉的惩治。在国际立法和司法上,国际法规制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以及现代武装冲突的变化等因素,国际法规制此类犯罪面临重重挑战。国际法的管辖和制裁不可避免地产生人道主义干涉和国家主权干预之嫌,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处在战争或冲突之中,无力顾及处理战争犯罪和罪犯问题,即使在战后,主权国家也有可能排斥国际法的管辖以及国际社会的行动。现有国际法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规制已不能满足现代武装冲突的需要,现实情况的突变性和特殊性需要一个更完善更高效的法律体系进行运作。性暴力的猖獗给受害者造成无法弥补的灾难,当务之急是预防和制裁性暴力犯罪。针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问题,法律的合理适用和权利的切实维护尤为重要。为此,应合理适用国际法规则以及正确执行国际刑事制裁。在应对国际法规制存在的缺陷、面对主权国家的质疑和排斥时,我们必须寻求出路,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国际法体系,以期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更好地纳入国际法体系的规制之中,防止性暴力犯罪陷入恶性循环。
【关键词】:国际法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性暴力犯罪 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选题由来与选题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12-13
- 第2章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法律内涵及主要特征13-18
- 2.1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及性暴力犯罪的法律内涵13-15
- 2.2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主要特征15-18
- 2.2.1 作为特殊的战争方式15-16
- 2.2.2 作为战争财富与战利品16-17
- 2.2.3 构成一种战争罪行17-18
- 第3章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现状18-27
- 3.1 二战以来发生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犯罪18-20
- 3.2 被喻为“恐怖主义”的性暴力:以叙利亚战争为例20-27
- 3.2.1 叙利亚战争中的性暴力犯罪21-23
- 3.2.2“恐怖手段”之绑架叙利亚妇女23-24
- 3.2.3 社会影响24-25
- 3.2.4 国际社会之回应25-27
- 第4章 国际法规制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依据与现况27-35
- 4.1 国际法规制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依据27-32
- 4.1.1 理论依据27-28
- 4.1.2 立法依据28-31
- 4.1.3 司法依据31-32
- 4.2 国际法规制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现况32-35
- 第5章 国际法规制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性暴力犯罪面临的困境和挑战35-40
- 5.1 不干涉内政原则遭破坏35-36
- 5.2 国际司法途径的糅合与混杂36-37
- 5.3 审判程序的繁琐与专断37-38
- 5.4 传统的国际法规则面临现代武装冲突的挑战38-40
- 第6章 完善国际法规制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犯罪的路径40-45
- 6.1 加强人权保护机制与人道执行机制的结合40-41
- 6.2 引用混合审判机构41-42
- 6.3 主权国家发挥主导作用42-43
- 6.4 促进国际社会的分工与合作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才;涉枪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00年01期
2 葛修路;暴力犯罪的社会原因浅析[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3 李连博;对女性暴力犯罪的思考[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展万程;论暴力犯罪[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5 王勇哲;我国暴力犯罪活动的趋势和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6 王冶英,林宁;预防、遏制暴力犯罪的思路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10期
7 杨维根;上海市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与控制对策[J];犯罪研究;2001年05期
8 王亚莉;试析我国暴力犯罪的基本理论与防控构想[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林宁;当前严重暴力犯罪特征、成因及对策刍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刘张洛;浅谈高校暴力犯罪的防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学;;暴力犯罪行为的特点、控制和矫治[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2 王彬;李宝花;胡峻梅;胡泽卿;林勇;;精神障碍患者涉嫌暴力犯罪的特征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谢天壬;赖万中;陈学锋;邹娜;胡铭;朱显有;马龙虎;古源;秦新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生物学及其他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4 曹水金;;4例攻击性爆炸杀人案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马涛;;论暴力犯罪的媒体诱因及其对策反思——规避模仿示范效应的新路径[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6 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应引起重视[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7 陈屹立;张卫国;;惩罚和严打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杜雄柏;王广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生成机制——基于湖南省X市32个寻衅滋事案例的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李s,
本文编号:767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767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