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难民立法基本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际气候难民立法基本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难民 国际气候难民法 国际环境法 国际人权法 国际难民法
【摘要】:气候变化带来的剧变使得世界各国措手不及,频发的各类自然灾害(飓风、海啸、干旱等),使得人类社会根本应接不暇。然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的侵扰、冲击,并不仅限于天气和环境,各种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了连锁式的恶性循环反应:干旱导致资源匮乏、枯竭进而引发冲突与战争,海平面上升迫使人类被迫移居、迁徙,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瓦解。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在给加拿大、美国等高纬度国家带来冻土溶化后本国资源可开采量增加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地方如北极冰川地区、非洲达尔富尔地区、南亚孟加拉国地区、美国大西洋和墨西哥海湾地区以及南太平洋地区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洪灾等进而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的同时,催生一批批背井离乡的气候难民群体。可以说,气候难民和气候难民国现象的出现揭示了自然界对人类改造全球环境行为的一种负向反馈,构成了人类社会在21世纪需要解决的的又一大难题。气候难民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必须予以救济,然而气候变化扰乱现象对各国的不均等影响,使得仅凭气候难民原籍国往往无力实现充分救济,国际社会的合法、理性干预便应运而生。国际法作为动员各类国际主体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制度工具,应将气候难民问题纳入其全球政策议程,并通过立法以鼓励、指引、约束各类国际法主体在该问题上的集体行动。在对已有国际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气候难民问题可纳入到保障类似特殊群体(传统难民、迁徙者、无国籍者、国内流离失所者)之国际法机制中予以解决,但由于制度目标、工具局限等原因使得这种尝试存在难以破解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因此,在经济、环境变化日趋激烈的现今,国际规则必须有面向未来,而非一味惯性地固守过往。在对现有国际政策法律工具的优势劣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坚持制度整合、问题联接的国际立法与执法思路,促进不同部门国际法间的协同配合,将气候难民问题作为国际气候变化适应和难民基本权利保护的交叉问题予以思考、应对。国际气候难民法作为一项新兴的且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领域,因其自身所具备的综合性,使得其可以也应该成为国际立法意义上具有独立地位的部门国际法。因而,建构科学、合理的国际气候难民法便成为解决气候难民问题之必然要求,本选题试图对这一新兴部门国际法的基本立法问题加以研究,希望勾勒出国际气候难民法的基本面貌,为后续的制度建设提供前景预测和立法建议。除绪论和结论之外,选题将重点论述四个基本问题。依次如下:基本问题一,气候难民的国际法概念。该章通过分析理论界已有的国际气候难民的概念界定路径,提出界定国际气候难民概念的新思路,并在结尾处结合不同国别的气候难民实情加以类型化的区分;基本问题二,国际气候难民立法的必要性问题。本章在首章所界定的国际气候难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气候难民法律规范体系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国际法律保障机制适用于气候难民问题的可行性与局限进行分析,以得出重新构建国际气候难民法的制度需求;基本问题三,国际气候难民立法的主体内容问题,具体包括立法模式问题、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法律制度三个问题;基本问题四,本文最后一章结合中国的发展现实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气候难民问题的基本立场与因应策略。
【关键词】:气候难民 国际气候难民法 国际环境法 国际人权法 国际难民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96.9
【目录】:
- 内容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5
- 一、文献研究简述12
- 二、本文研究方法12-13
- 三、本文创新之处13-15
- 第一章 国际气候难民法律概念之国际法界定15-29
- 一、国际气候难民概念的提出与存在语境16-18
- 二、国际气候难民概念的传统条约解释路径18-22
- (一)传统条约解释规则的缘起及其方法体系18-19
- (二)传统条约解释规则适用于气候难民概念界定的尝试19-21
- (三)传统条约解释规则适用于气候难民的理论和现实困境21-22
- 三、国际气候难民概念法律界定新思路22-25
- (一)基于演化解释方法的扩展性解释23-24
- (二)条约修订与气候难民概念之界定24-25
- 四、国际气候难民的法律概念与类型分析25-28
- (一)国际气候难民之立法概念的法律表述25-26
- (二)国际气候难民之类型化分析与分类实益26-28
- 五、本章小结28-29
- 第二章 现有国际气候难民法律规范体系之适用29-44
- 一、概念界定:国际气候难民法及其法律规范体系29-31
- 二、现有国际气候难民法律规范体系之适用困境31-39
- (一)国际难民法律保障机制的可行性与局限31-33
- (二)国际人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可行性与不足33-35
- (三)国际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的适用及其局限性35-38
- (四)国际自然灾害法律保障机制的适用及缺陷38-39
- 三、国际气候难民损害救济的诉讼尝试及其实践困境39-42
- 四、本章小结42-44
- 第三章 未来国际气候难民立法构成要素之设想44-67
- 一、国际气候难民法的立法模式选择44-50
- (一)自下而上式的区域主导型立法模式45-47
- (二)纳入已有国际法律保障机制之模式47-48
- (三)自上而下式的新独立公约立法模式48-49
- (四)本文所主张之国际立法模式与理由49-50
- 二、国际气候难民法应当确认的基本原则50-56
- (一)救济主体:普遍责任原则+辅助性原则50-52
- (二)救济方式:全球性措施+国际合作原则52-53
- (三)救济时机:风险预防原则+可持续性救济原则53-54
- (四)救济标准:双重权利保障+气候正义原则54-56
- 三、国际气候难民法具体法律制度之构想56-65
- (一)风险预防类法律制度56-58
- (二)人道主义援助类法律制度58-60
- (三)基本人权保护类法律制度60-62
- (四)法律实施保障类制度62-65
- 四、本章小结65-67
- 第四章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难民治理之立场与策略67-73
- 一、中国参与气候难民治理的国际立场68-70
- 二、中国因应气候难民治理的国内策略70-72
- 三、本章小结72-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1
- 致谢81-83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宗山;史文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气候合作:历程、动因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5期
2 王瑞彬;;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演变及其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3 严双伍;肖兰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演变[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4 孙畅;;国际气候体制构建中的发展难题[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10期
5 李慧明;;当代西方学术界对欧盟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研究综述[J];欧洲研究;2010年06期
6 王伟男;;欧盟国际气候政策中的消极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12期
7 严双伍;高小升;;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利益诉求[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4期
8 陈潭;李松柏;;“吉登斯悖论”与国际气候政治图景[J];探索;2013年02期
9 高小升;;试论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立场的演变[J];理论导报;2013年08期
10 罗勇;郭战峰;宋亚芳;;国际气候制度框架的建立与发展趋势[J];亚非纵横;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雅敏;;国际气候政策的评价标准分析[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施奕任;;国际气候倡议与中国的组织应对[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王遥;认清气候融资形势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N];证券时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 唐学鹏;国际气候新秩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怀畅 整理;陈迎:国际气候谈判的关键是公平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月 美国Climate Insights LLC公司;气候谈判的“去美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亦卓;建立公平而有效的国际气候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与发展权益”研讨会举办[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研究员 胡键;中国: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者[N];文汇报;2008年
8 朱广菁;我国青少年初登国际气候舞台[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陈迎;合作推动国际气候谈判[N];人民日报;2009年
10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刘新宇;“气候门”难以影响国际气候博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锋亮;国际气候制度中的遵约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博;国际气候会议的政策转移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余培芳;国际气候合作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4 刘明;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小国外交[D];外交学院;2016年
5 李爽;国际气候治理的中国法律路径[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6 王常召;国际气候谈判中伞形集团的立场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赵宁;国际气候谈判困境的解决途径探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8 管勇鑫;“基础四国”机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16年
9 程玉;国际气候难民立法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
10 甘恢运;国际气候合作的可行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7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0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