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我国省际间碳排放转移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4 05:21

  本文关键词:我国省际间碳排放转移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省际间碳排放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 结构分解分析法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是人类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无论是对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是为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为了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需要明确各省区市的碳减排责任。在进行碳减排责任分配时,除了要考虑各省区市的实际碳排放,由于我国省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省际贸易产生的碳排放的转移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本文在国内外关于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30省区市省际间的碳排放转移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省际间碳排放转移投入产出模型,对2007年我国30省区市伴随省际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总量和部门分量进行测算,定量分析了各省区市碳排放转移的规模、省际差异、部门间差异。结果表明:各省区市的碳排放转移总量存在明显差异。碳排放净调出总量较高的省市大都位于北部地区,它们资源禀赋高,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碳排放净调入总量较高的省市大多位于京津、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它们经济发展水平高,轻工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但能源相对匮乏。各省区市的碳排放转移部门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京津、北部沿海、东南部沿海省市碳净调出较高的主要是轻纺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碳净调入较高的主要是重化工业部门;而东北、中西部地区省市的碳转移部门结构却正好与之相反。总的来说,由于我国30省区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的差异,我国碳排放存在着从能源富集和高耗能产业集中省市向经济发达省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欠发达省市转移的趋势。因此经济发达省市有义务帮助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集中的欠发达省市完成碳减排目标。其次,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我国30省区市2007年的碳排放净调出总量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分别从生产技术水平、省际贸易结构和省际贸易规模三个方面对各省区市间的省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区市技术效应的贡献值存在显著差异,且贡献值为正的大都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省市,贡献值为负的大多是京津、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省市。各省区市结构效应的贡献值差异明显,且贡献值为正的省市大多是资源丰富、能源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地区,贡献值为负的省市大多为低能耗产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但能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各省区市规模效应的贡献值也有较大差异,其贡献值与省际贸易净调出总额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根据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省区市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建议。最后,本文采用SDA方法分别对30省区市2002-2007年的碳排放调出变化量和碳排放调入变化量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了由生产技术水平变化反映的技术变动效应、由省际贸易结构变化反映的结构变动效应和由省际贸易规模变化反映的规模变动效应对碳转移变化量的贡献程度,以及同一变动效应的影响程度的省际间差异。结果表明:2002-2007年间绝大部分省市的碳排放省际调出(入)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技术变动效应是抑制碳调出(入)总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变动效应对碳调出(入)总量的影响较小,规模变动效应是促进碳调出(入)总量增长的主导因素。随着省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变动效应使碳排放省际调出(入)总量显著增加,且完全抵消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改进对碳调出(入)总量增长的抑制作用。对各变动效应进行省际比较分析发现,各省区市技术变动效应对2002-2007年碳调出(入)变化量的贡献值存在较大差异,结构变动效应对碳调出(入)变化量的贡献值差异不大,规模变动效应对碳调出(入)变化量的贡献值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省际间碳排放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 结构分解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6.9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文献综述13-16
  • 1.2.1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的测算13-14
  • 1.2.2 结构分解分析法14-15
  • 1.2.3 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15-16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16-18
  • 1.3.1 研究方法16
  •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16-18
  • 1.4 创新点18-19
  • 2 我国省际间碳排放转移测算与分析19-40
  • 2.1 省际间碳排放转移投入产出模型19-20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20-21
  • 2.2.1 数据的来源20
  • 2.2.2 数据的处理20-21
  • 2.3 我国省际间碳排放转移总量分析21-25
  • 2.3.1 省际间碳排放调出总量分析21-22
  • 2.3.2 省际间碳排放调入总量分析22-23
  • 2.3.3 省际间碳排放净调出总量分析23-24
  • 2.3.4 我国省际碳排放转移类型归纳与分析24-25
  • 2.4 省际间碳排放转移部门结构分析25-39
  • 2.4.1 碳排放省际净调出部门结构分析25-32
  • 2.4.2 碳排放省际净调入部门结构分析32-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3 基于LMDI分解的碳排放省际净调出总量影响因素分析40-47
  • 3.1 模型的建立40-41
  • 3.2 结果分析41-46
  • 3.2.1 技术效应的省际比较分析42-43
  • 3.2.2 结构效应的省际比较分析43-45
  • 3.2.3 规模效应的省际比较分析45-46
  • 3.3 本章小结46-47
  • 4 基于SDA分解的省际间碳转移变化量影响因素分析47-61
  • 4.1 模型的建立47-48
  • 4.2 省际间碳调出变化量的影响因素分析48-53
  • 4.3 省际间碳调入变化量的影响因素分析53-59
  • 4.4 本章小结59-61
  • 5 结论与展望61-65
  • 5.1 结论与建议61-63
  • 5.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63-65
  • 5.2.1 不足之处63
  • 5.2.2 研究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海曙;刘小丽;;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J];理论探索;2011年03期

2 杨雪星;;福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刘明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以德班会议《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治立场为分析进路[J];法学评论;2012年04期

4 ;天下[J];创造;2011年04期

5 王赞新;;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的现状、趋势与政策取向[J];湖湘论坛;2012年01期

6 刘江永;;“战争碳排放”:全球变暖的真正祸首[J];世界知识;2012年03期

7 成锴;;美国联邦碳排放限额交易立法解析[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8 李英;颜行志;;对欧盟暂停征收航空碳排放税的法律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李金兵;;勿吃嵌入式碳排放哑巴亏[J];w,

本文编号:909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09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4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