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国劳务派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6 06:55
【摘要】:作为一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劳务派遣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受到用工单位的欢迎。劳务派遣制度不仅可以帮助用工单位降低用工成本、规避用工风险还有助于缓解就业市场紧张、创造用工机会,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劳务派遣具体的实践应用还存在种种的缺陷,诸如同工不同酬,合同工转派遣工,用工企业随便炒职工“鱿鱼”等现象比比皆是。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维护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日益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劳务派遣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国内学者大多从法学和管理学的角度予以分析和提出建议,通过经济学视角尝试给出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而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恰可以对劳务派遣制度中所存在的雇佣关系及激励途径给予解释,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通过研究用工单位,劳务派遣机构和劳务派遣人员的三方信息不对称提出制度改进建议。 虽然国家《劳动合同法》已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制度的适用范围——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但现实中劳务派遣人员从事非“三性”工作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针对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人员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讨论:用工单位与从事“三性”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在不合法的情况下,用工单位与从事非“三性”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此外,当用工单位选择用转正的方式对劳务派遣员工进行激励时,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为如何设计转正前后的工资标准。对此,本文还将给出具体模型对劳务派遣员工转正前后工资设计做出初步的探讨。从模型的设计中可得到的结论如下:(1)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要使从事“三性”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自愿付出努力,用工单位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2)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要对从事“非三性”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进行甄别时,用工单位可以设定不同的工资产量组合,并在雇佣初始发出信号表明选择高能力工作者产量工资组合的劳务派遣员工将可能得到转正的机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劳务派遣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改进:(1)用工单位应加强对劳务派遣人员的激励,如完善劳务派遣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转正机制,重视非物质激励策略等。(2)发挥声誉在逆向选择中的作用,优秀的劳务派遣人员可获得推荐信并将资质评级引入劳务派遣机构的市场竞争中。(3)立法明确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各自的雇主责任。同时,对于最近备受关注的“同工同酬”话题,本文认为该策略的实行仍需斟酌,若不考虑实际情况与实际操作,仅用法律条文加以规制,那“同工同酬”仍只是一个理想的空中楼阁。近期的工行,建行总部爆发的员工集体抗议事件,正反映出“同工同酬”短期内无法有效执行的漏洞,直接用事实印证了本文提出的观点。 此外,由于本人学术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希望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未来可以提出新的想法,具体如下:1)模型不够完整。其一,本文只给出了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设计,未能给出其他两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模型设计。其二,本文模型的假设立足于单独的委托人,努力程度也仅限于努力与偷懒两种,没有引入多个委托人和多种努力程度。希望日后的学习思考可以对此完善。2)未引入不完全契约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委托-代理理论在事前规定了各种或然状态下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因此问题的重心就是事后的监督问题,因此又被视为完全契约理论。而不完全契约理论不能规定各种或然状态下的权责,而主张在自然状态实现后通过再谈判来解决,因此重心就在于对事前的权利进行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随着理论的发展,合同理论的研究热点也正逐渐转移到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关注上。这一点也需日后更为详尽的分析和探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雨晴;;用工单位视角下劳务派遣员工的激励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08期

2 吴宏洛;陈月生;;劳务派遣:规范与发展[J];东南学术;2007年02期

3 冯彦君;;同工同酬原则的困惑与反思[J];法商研究;2011年02期

4 张玲;朱冬;;论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J];法学家;2007年04期

5 黄群慧,李春琦;报酬、声誉与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的激励[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1期

6 晏婵;;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综述[J];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

7 黄文彦,蓝海林;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机制的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曾馨逸;闫威;;锦标赛规模与结构对员工努力水平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J];经济科学;2010年01期

9 蒋建武;;社会交换理论下的劳务派遣员工绩效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06期

10 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2424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424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