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论无权处分——兼释《合同法》第51条

发布时间:2020-07-16 21:22
【摘要】: 《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所引发的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的讨论对中国民法体系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无权处分制度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处分人无处分权不应导致无权处分合同无效。 一、从民法发达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看。大陆法系方面,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法国民法典》规定出卖他人之物这一典型的无权处分行为为无效。但现代法国民法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一规定不尽合理,并倾向于认为出卖他人之物为标的相对不可能,合同应为有效,从而使其内涵与条文规定已相去甚远;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德国民法典》采物权行为理论,认为处分人无处分权仅使物权行为效力待定,而作为物权行为原因的债权合同的效力则不受影响。英美法系则认为处分人应负权利担保责任,而这一责任承担的前提应是合同有效。即使从英美法系的约因理论分析,处分人无处分权也并不会造成缺乏约因,不会导致合同无效。代表了世界法律发展趋势的国际示范法则更为明确地表达了处分人无处分权与合同效力没有关系的思想。因此,民法发达国家立法均认为或趋向于认为无权处分合同不因处分人无处分权而无效。采物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我国民法,应顺应此潮流。 二、运用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通过对权利人和受让人权利界定的法经济学分析以及对无权处分行为的外部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明确无权处分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应当允许无权处分行为发生,因为此时无权处分人会与权利人、受让人根据市场机制进行谈判,通过订立协议达到三方私人利益都接近于社会利益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法律经济学中的责任规则更进一步表明所有权的相对人(无权处分人)不通过市场交易而是以法定赔偿取得权利,能避免过高交易成本的发生并实现效用更高的资源配置。制度设计的关键不在于禁止无权处分行为,而在于确定无权处分人的赔偿标准。经济分析方法的总体结论是,交易相对人明知或能以较小成本知悉处分人无权处分(如交易标的物为不动产)时,合同无效,除此之外,合同应为有效。 三、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应是合同法第52条。以该条的规定考量 无权处分合同,仅会在无权处分人的欺诈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及交易 相对人明知处分人无处分权从而构成恶意串通这两种情形下,无权处 分合同无效。前一种情形是由于行为后果一导致合同无效,后一种情形 则是因相对.人的恶意导致合同无效。在同样情形下,有权处分合同也 为无效。因此,此时的无权处分合同无效与处分人无处分权并无关系。 四、从无权处分制度.与相关民事法律制度的关联性角度分析,首先, 认定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须经合同当事人之外的权利人追认与合同相 对性原则有悖;其次,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与传统民法中的给 付不能理论存在矛盾。无权处分应为主观给付不能,传统民法认为这 并不导致合同无效;第三,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与《合同法》 第1 50条规定的权利瑕疵担保规则的适用存在冲突。第四,认定无权 处分合同效力待定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冲突不可调和。认为两者不存冲 突的观点无法与我国民法理论所强调的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一体把握 原则和谐并存。第五,从无权处分行为涉及到不当得利的三种情形看, 采效力待定说与有效说对权利人的利益保护的影响并无太大区别。 本文同时认为,运用民法解释学基本理论,通过对合同法第51条 进行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得出的结论,应是该条的立法本 意是将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定性为效力待定。这一定性并不妥当,存在 法律漏洞:一方面会产生前述的诸多矛盾,尤其是与善意取得制度产 生民法解释学所称的“碰撞式漏洞”;另一方面,这一定性与合同法基 本原则以及第51条本身“鼓励交易、保护相对人利益”的立法本意相 互矛盾,构成“立法趣旨不适合型漏洞”。对这一法律漏洞的补充,应 依据利益衡量排除对该条进行反对解释,即视为法律对“无处分权人 处分权利人的财产,权利人不追认或无处分权人不能取得处分权”这 一事实的法律后果没有规定,存在法律空白,也构成法律漏洞,对此 法律漏洞,则应依据合同法第52条进行补充,如没有第52条规定的 无效情形,合同应为有效。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D9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秋玉;;论区分原则背景下的善意取得——以我国物权法第106条为中心的考察[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余贵林;关于无权处分效力待定的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王凌雪;略论无权处分——兼评《合同法》第51条[J];商业研究;2004年22期

4 李伟;德国法上的无权处分——兼议物权行为理论下的交易安全[J];德国研究;2003年03期

5 王士锋,程喜军;论无权处分[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王惠谦;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比较与分析[J];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王冠玺;《合同法》第51条释评[J];当代法学;2005年02期

8 乔平;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的法律竞合及适用[J];河北法学;2000年03期

9 王广波,唐燕;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之协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10 马永哲;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智;;不动产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刘小东;;论无权处分行为[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志国;;试论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影响[A];中国律师2002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麦昌;;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及其实现——兼谈《合同法》第286条的理解与适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顾长浩;马贝艺;孙贤程;;建设工程承包款的优先受偿权——对《合同法》第286条立法原义的思考[A];2000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0年

6 吴清旺;;论我国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侯国跃;;关于合同概念与《合同法》适用对象的思考[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8 张彤;;欧洲合同法的最新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A];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曾晓梅;;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司法实践[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黄洪俊;黄立虎;;析合同法建立不安抗辩权制度的法律效益[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强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债权转让还是无权处分[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 陆锡平;无权处分他人财物的合同效力[N];江苏经济报;2009年

3 京华时报政法部 杨文学;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的冲突与协调[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张雪良;村委会为何无权处分集体财产[N];江苏经济报;2004年

5 太原市劳教所 甄国海;浅析合同法中“三金”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N];山西科技报;2008年

6 严宝康;应对危机靠什么[N];解放日报;2009年

7 潘亚伟 刘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我见[N];江苏经济报;2008年

8 王洪玉;热点事件引出的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9 邱隆芬;本案应如何适用合同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蔡萌;解读《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N];保定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甄增水;民法中的善意[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林新生;合同的形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3 董灵;论合同法上的诚信机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吴国U

本文编号:2758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758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9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