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二战后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22: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正式的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民间交往自然成为两国交往的核心。其中50年代的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视角、关注点的不同,每个时代都有重写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四次民间贸易协议的初步研究,重绘当时中日经贸关系图景的某个方面。在中国政府与日本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下,50年代,中日间共签订四次民间贸易协定。在对中日间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的具体政策上,日本各届政府对华不同,使四次协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日间即使是民间性质的贸易往来也并非纯经济性事务,势必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仍无法克服美日对华禁运政策的限制,其根源在于中美两国间的继续对抗,因此本文开初即花费相当的笔墨论述战后国际背景和远东关系。官方层面的交往受到限制,于是民间率先开展试探性的破冰。新中国成立前夕,日本经济界发起成立了三个民间贸易促进团体。此后不久,中国政府也积极准备开展推动中日贸易。在整个五十年代,中曰间先后签订了四次民间贸易协议。四次民间贸易协议的内容都规定两国贸易交易只能采取...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动态
    2. 写作思路
第1章 二战后的国际历史背景及远东国际关系概况
    1.1 二战后的整个世界的基本历史背景
        1.1.1 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出现
        1.1.2 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1.2 二战后远东国际关系概况
        1.2.1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及对日本各项大权的实际控制
        1.2.2 战后初期中日关系基轴
第2章 民间贸促团体的出现
    2.1 民间贸促团体的出现和中日民间贸促运动的爆发
    2.2 中日两国贸易发展的短暂曙光
第3章 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
    3.1 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
        3.1.1 第一次民间贸易协议形成的原因
        3.1.2 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的签订
        3.1.3 中日第一次民间贸易协议签订后的意义及执行情况
    3.2 中日第二次民间贸易协议
        3.2.1 中日第二次民间贸易协议签订的原因
        3.2.2 中日第二次民间贸易协议的签订及执行情况
    3.3 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3.3.1 新旧贸促团体的活动对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3.3.2 日本首相的变换及日本对华政策的微小改变
        3.3.3 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
        3.3.4 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执行情况及意义
    3.4 曲折的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
第4章 四次民间贸易协议总的评价
    4.1 民间贸易协议得以产生的原因
        4.1.1 中日两国交往史悠久,民间关系基础较好
        4.1.2 新中国对日本与中国关系的重视
        4.1.3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接近,经济关系,近代历史关系密切
    4.2 制约当时民间贸易发展的因素
        4.2.1 日本战后没有真正的自主外交权力
        4.2.2 二战后的日本右翼势力仍然很大
    4.3 对四次民间贸易协议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日关系:相互依赖与博弈[J]. 任李明,范国平.  东北亚论坛. 2006(01)
[2]论中日复交前日本的“两个中国”政策——对中日关系现实的启示[J]. 李秀石.  日本学刊. 2006(01)
[3]从历史角度考察中日关系[J]. 邓兴国.  历史学习. 2005(12)
[4]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解析[J]. 黄大慧.  日本学论坛. 2005(Z1)
[5]视审西方“民族国家”理论[J]. 贾海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6]中日关系与东亚合作[J]. 查道炯.  日本学刊. 2005(05)
[7]中日相互认识的反思及其战略定位[J]. 王屏.  太平洋学报. 2005(08)
[8]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J]. 包霞琴.  日本研究. 2005(02)
[9]民族国家研究综述[J]. 张建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 张永红,刘德一.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本文编号:3100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100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