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借名登记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借名登记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所谓借名登记,即借用他人之名字,对财产进行登记。其源于人们生活交易的需要而产生,其表现形式具体有借名购车、借名购房、借名购买股票等。人们之所以借名登记无非就是有利可图,而借名人与出名人也正是通过签订借名登记合同来实现其各自的利益。即借名人与出名人约定协议,由借名人出资,以出名人之名义购买借名登记之标的,但约定由借名人实际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该物权,出名人仅以其名义进行登记,不得随意处分该物权,借名人则通过支付一定报酬给出名人作为补偿。在借名登记中,涉及的法律关系颇为复杂。在债权法律关系上有内部法律关系和外部法律关系之分,内部法律关系表现为借名人与出名人之间形成的借名登记合同,外部法律关系表现出名人与相对人之间形成的买卖合同;在物权法律关系上涉及到借名登记中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相分离的情况以及我国财产登记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不同种类的借名登记合同效力的认定,借名登记物权的确定、归属以及借名登记的风险及防范。当前,实务界亦或学界尚未对借名登记合同性质形成统一认识,对其效力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另外,当借名人与出名人就借名登记物权的权属发生争议时,各法院对借名登记物权归属的判决也各不相同。而出名人还有可能擅自抵押、担保、处分物权于第三人,如此尚涉及到出名人、借名人以及第三人之间物权的归属和权利保护的问题。因借名登记合同的性质的复杂性,无法将其归纳为某一种相似的法律行为,应该认定为无名合同,而与借名登记合同最为类似的是委托代理合同。因此,在因借名合同发生纠纷时,应参照我国《合同法》有关委托合同的类似规定对其加以适用。借名登记合同效力的认定,不能以一般的下位法或者地方政策为依据认定其为无效,而应以《合同法》第52条为基准,对其进行判定。而对于借名登记中物权的归属,应该区分为涉及第三人和不涉及第三人两种情况作不同处理。在涉及第三人时,如果第三人是善意的,且已经获得物权(不动产登记过户或动产占有交付),则应以保护交易安全为宗旨,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利;在不涉及第三人时,应分析借名登记中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的区别与联系,以保障物权的正确性为基准,保护借名人。因借名登记常介乎合法与非法之间,实务界对借名登记纠纷案件的审判结果也不相同,因而无论是借名人或出名人,在实施借名登记时,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提前下,应提高自我风险防范意识,如签订书面合同并约定相关事宜和纠纷解决办法,并保留相关证据以备将来可能诉至法庭所用。
【关键词】:借名登记 借名购房 合同效力 借名物权归属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3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3 文献综述10-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1.5 论文结构安排12-13
- 第2章 借名登记的界定13-22
- 2.1 借名登记的概念13
- 2.2 常见的借名登记类型13-19
- 2.2.1 借名购车13-15
- 2.2.2 借名购买股票15-17
- 2.2.3 借名购房17-19
- 2.3 借名登记产生的原因19-22
- 2.3.1 规避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19
- 2.3.2 缺乏某种特定身份、资格19-20
- 2.3.3 简化交易、减轻赋税负担20
- 2.3.4 隐瞒个人财产状况20-22
- 第3章 借名登记所涉债权法律问题22-31
- 3.1 借名登记合同的法律性质22-23
- 3.2 借名登记合同与相似法律行为的区别23-25
- 3.2.1 借名登记合同与脱法行为23
- 3.2.2 借名登记合同与通谋虚伪表示23-24
- 3.2.3 借名登记合同与信托行为24-25
- 3.2.4 借名登记合同与赠与行为25
- 3.3 借名登记合同效力的认定25-31
- 3.3.1 学界关于借名登记合同效力的不同观点27-28
- 3.3.2 借名登记合同效力之我见28-31
- 第4章 借名登记所涉物权法律问题31-37
- 4.1 借名登记中财产登记制度31-33
- 4.1.1 我国财产登记的现状31-32
- 4.1.2 借名登记的物权变动32-33
- 4.2 物权登记的效力33-34
- 4.2.1 物权登记的作用33
- 4.2.2 财产登记簿的效力33-34
- 4.3 借名登记中物权的归属34-37
- 4.3.1 不涉及第三人的借名登记物权归属34-35
- 4.3.2 涉及第三人的借名登记物权归属35-37
- 第5章 借名登记的风险及防范37-40
- 5.1 借名登记的风险37-38
- 5.2 借名登记的风险防范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金虎;;质疑物权的优先效力[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张安毅;;我国《物权法》的物权定义评析——物权的排他性考察[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康纪田;;论物权自然化发展向社会化转变[J];经济论坛;2007年22期
4 严永;;《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知识问答(2) 如何正确理解物权平等保护的原则[J];湖南农业;2008年02期
5 康纪田;;公平与效率统一视角下的物权社会化[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6 康纪田;;试论反物权垄断的制度变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4期
7 康纪田;;物权社会化是从源头预防腐败的重点[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黄俊辉;;论我国的物权观念[J];法学杂志;2009年06期
9 曾佳蓉;;物权优先效力之否定[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赵建新;;浅析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与融合[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应松年;;行政权与物权之关系研究——以《物权法》文本为分析对象[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康纪田;;论效率与公平在初次分配中的两度统一——以对物权法学的研究为切入口[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王诵科;;论物业管理的性质——兼评海南自力投资有限公司诉海南华鑫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案[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飞;明确物权的对世性意义巨大[N];检察日报;2005年
2 王晓辉;浅谈物权与债权的效力区别[N];吉林日报;2007年
3 宋军;现代产权的核心是物权[N];陕西日报;2004年
4 吴s搴蚊窠,
本文编号:324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2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