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12:14
本文关键词:“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下中国,随着经济发展,车辆数量激增,交通事故频发,其中存在较大比例因“好意同乘”引发的交通事故。社会生活中因“好意同乘”致害引发的民事纠纷日渐增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存在缺失,因“好意同乘”致害产生的民事责任承担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缺乏统一意见,因此该问题亟待解决,对好意同乘现象引起的侵权纠纷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 由于我国法律尚未对“好意同乘”问题作明文规定,因“好意同乘”致害引发的民事责任争议进入裁判程序之后,各地法院莫衷一是,所适用的裁判规则类型复杂。立法阙如和研究散乱带来的困境,造成了法律规制和道德评价之间的两难选择,使得中国在“好意同乘”问题上的司法实践裁判紊乱,公平正义难以得到保障。 各地法院或者排他性地适用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制度,抑或类推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这些应对策略在司法实践中均有各有利弊。出于“好意同乘”中道德因素的考虑,对“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的解决,应该区分具体情况适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最终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对我国实务和理论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在结合案例数据分析,具体分析“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纠纷的请求权基础和归责原则问题,进而得出适用侵权责任法,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的结论;继而对“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的减免和分散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并且分析民事责任排除和缓和方面出现的特殊情形,并主张充分发挥保险制度的分散风险作用,以此实现民事责任分散,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承担的具体争议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好意同乘 请求权基础 民事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1
- 一、 “好意同乘”的特性分析11-16
- (一) “好意同乘”的概念界定11-12
- (二) “好意同乘”的特征12-13
- 1、 车辆非运营行为12
- 2、 促进情谊行为12-13
- 3、 不支付对价行为13
- 4、 双方“自愿行为”13
- (三) “好意同乘”的性质13-16
- 1、 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范畴14
- 2、 脱离事实行为的范畴14-15
- 3、 有别于侵权行为15
- 4、 其本质是典型的好意施惠15-16
- 二、 “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的理论及实证分析16-22
- (一) 理论分析16-17
- 1、 学说之辩16-17
- 2、 补偿说更具有说服力17
- (二) 实证分析17-22
- 1、 案例统计分析18-19
- 2、 司法实务现状19-22
- 三、 “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的减免22-30
- (一) 请求权基础22-24
- 1、 类推适用合同法规定的弊端23-24
- 2、 “中间责任”的误区24
- 3、 适用侵权责任法的具体情况24
- (二) 归责原则24-27
- 1、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缺陷25
- 2、 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弊端25-26
- 3、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合理性26-27
- (三) 侵权责任的排除27-28
- 1、 被害人承诺27
- 2、 暂时丧失心智损害的责任承担27-28
- (四) 侵权责任的缓和28-30
- 1、 与有过失制度的适用29-30
- 2、 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运用30
- 四、 “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的分散30-35
- (一) 健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30-32
- (二) 商业保险制度的补充作用32
- (三) 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32-34
- 1、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32-33
- 2、 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基金制度相结合33-34
- (四) 政府拨款设立独立的社会基金34-35
- 结语35-36
- 参考书目文献36-38
- 致谢38
- 个人简历38-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长发;;好意同乘及其债法规制[J];法治研究;2010年11期
本文关键词:“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责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50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