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
本文关键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
【摘要】:本文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增加守法企业的用工成本;工资上涨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结果;《劳动合同法》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用工秩序;《劳动合同法》实施也没有减少劳动力市场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的路径应是主动将价格优势升级为品牌与渠道优势;注重研发,提升产品档次;注重人才培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多数企业在快速增长中较少关注创新、品牌与人才;而当经济形势不好时,多数企业就会快速从繁荣到破产。但少数企业家在企业快速增长时期就比较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在繁荣时不断提升企业能力,因而在危机时不仅可以渡过难关,甚至可以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危机中相对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危机过后迎接新一轮增长期。以下两个因素已成为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障碍:一是中国软实力的不足;二是高水平产业技术工人的匮乏。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发展,更需要升级。可以说,中国的产业将与劳动力素质一起升级;甚至可以说没有劳动力素质的升级,中国的产业升级将仅是"镜中花,水中月"。在可以预计的时期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更多将是生产过程的工艺升级及产品升级,这一过程中技术工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把中国技术素质较低的产业工人升级为高级技工并不断把新增劳动力培养为高级技工,将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修课。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劳动合同法》),该法已于2008年1月l日起开始施行。新《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一直遭到各种非议。有些企业家(也包括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2 蔡f ,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年02期
3 张车伟;;《劳动合同法》将开启劳动关系的新时代[J];经济管理;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小义;;浙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证比较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2期
2 吕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3 谢光亚;严晓静;;中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晓华;郭晶;;中欧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5 石晓峰;;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省加工贸易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赵丽萍;李新华;;上市公司并购行为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2006年至2009年制造业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2年06期
7 刘军;谢锐;王腊芳;;中国钢铁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的国际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8 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9 李钢;董敏杰;金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对立的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09期
10 张春勋;;重庆装备制造工业竞争力评价及集群提升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廉水;臧志彭;;制造业“新型化”三维时序国际比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2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詹国勇;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李铁瑛;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辛永容;基于单位劳动成本的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郑宝华;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连刚;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卢晓彤;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凌华;基于农产品贸易的中韩FTA可行性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岚;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晚冰;市场主体对河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冯盘江;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斌;中国罗非鱼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5 闫日辉;辽宁机电产品国际市场势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玉婷;中国工业制成品对美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丽;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淮蔚;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郝薇薇;山西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贾丰溥;企业竞争情报危机预警评价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0期
2 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3期
3 李钢;产品关系与产品竞争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4 蔡f ,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年02期
5 汪琦;;我国对美日欧出口增长因素和产业竞争力——基于固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6 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1年20期
7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清娥;;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构想[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王琪;;浅析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09期
3 马捷;王艳华;赵建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河南省制造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J];特区经济;2007年09期
4 宏结;;从人民币升值看中国对外贸易产业政策的调整[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5 陈伟利;;企业竞争力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及其启示[J];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03期
6 郑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新思路[J];现代商业;2010年07期
7 霍建国;借鉴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10期
8 陈华超,董芳;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印度软件业飞速发展的奥秘[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9 何添锦;;我国产业在东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结构调整[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胡序勇;开放型经济下新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理论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革;;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A];“西部开发”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毛润泽;夏学英;;辽宁体育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3 韦伟;;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制度与观念的变革[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4 胡德龙;周绍森;;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江西融入泛珠三角区的战略思考[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传贤;黄海彬;黄必轩;;利用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马惠兰;;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7 向阳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A];“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贵州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座谈会观点摘编[C];2010年
8 马勇;;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中的技术比较优势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具恒;杜万坤;王仑;;西安高新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浩;;我国知识产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主持人 白德泉 胡宝林;宝鸡工业 比较优势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N];宝鸡日报;2009年
2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N];文汇报;2005年
3 吴伟浩;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优势[N];杭州日报;2008年
4 马宏伟;提升比较优势[N];人民日报;2007年
5 本报首席记者 陆慕寒;行业优势,你真的看清了吗?[N];中国纺织报;2010年
6 林毅夫;怎样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谐发展[N];湖北日报;2005年
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陈亮;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N];光明日报;2011年
8 陈颐;由“刘易斯拐点”引发“比较优势”的忧思[N];光明日报;2007年
9 特约通讯员 邓华 杜朝林;十七局集团三公司精心培育四大比较优势[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抓住新机遇发掘比较优势[N];绵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连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易瑾超;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赵春艳;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及转化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朱永华;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大勇;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田新建;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徐锐钊;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与我国油料作物区域专业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明;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莫晨宇;广西进入东盟市场贸易竞争力状况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欧阳建鹏;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贾东霞;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5 陈再洋;技术进步在川渝经济圈形成中的作用[D];重庆大学;2005年
6 李立辉;湖南大米国际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晶晶;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角度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郭艳;山西小杂粮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9 李鹏飞;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贸易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刘志凤;我国研究型大学重点学科发展路径: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2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67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