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碳税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1:37

  本文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碳税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税制度 碳排放交易 二氧化碳 低碳经济


【摘要】:近年来,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增多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国际、国内层面的减排措施因此层出不穷。国际层面,随着《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的到期,国际社会进入了后京都时代,尽管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变化中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但就应对气候变化并未达成具有实质性的国际减排协议;由此可知,国际社会由于诉求多元,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行动计划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此许多国家主动在本国内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措施。在国家层面,当前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如丹麦、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制定的碳税制度、欧盟范围内实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等。其中,按照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等)征收的碳税,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措施之一,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 我国作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根据《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前不承担碳减排义务,但高速经济发展引发的国内严峻环境问题,和“碳边境调节税”的影响,使我国应当为节能减排采取必要相应政策,其中相对于碳排放交易机制而言,具有稳定性、透明性、对经济影响较为缓和以及节省行政管理成本的碳税制度就我国国情而言更具有可行性。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深入分析低碳环境下碳税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碳税与其他减排措施的对比,并运用比较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当前已开征碳税国家的具体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剖析这些国家碳税立法背景、特点、困境,在设想可排除困境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我国碳税立法的基本定位和碳税基本要素设计模型,为深化我国生态技术改革,强化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而做好理论准备。
【关键词】:碳税制度 碳排放交易 二氧化碳 低碳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引言8-10
  • 1 碳税的基本理论10-26
  • 1.1 碳税制度产生背景10-12
  • 1.1.1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0-11
  • 1.1.2 国际环保意识的觉醒11-12
  • 1.1.3 低碳经济的发展12
  • 1.2 碳税的概念12-15
  • 1.2.1 碳税的基本含义12-13
  • 1.2.2 碳税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13-15
  • 1.3 碳税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15-19
  • 1.3.1 外部性理论15-16
  • 1.3.2 公共物品理论16-17
  • 1.3.3 污染者付费原则17
  • 1.3.4 双重红利原则17-19
  • 1.4 碳税与其他限制碳排量政策比较19-23
  • 1.4.1 强制行政管理19
  • 1.4.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19-20
  • 1.4.3 碳税与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比较20-23
  • 1.5 碳税措施的优势分析23-26
  • 1.5.1 税收中立23-24
  • 1.5.2 刺激新技术发展24
  • 1.5.3 便于执行操作24-25
  • 1.5.4 降低企业减排成本25
  • 1.5.5 实现环境权利和社会公平25-26
  • 2 碳税法律制度的国际实践经验26-29
  • 2.1 国外碳税制度概况26-28
  • 2.1.1 税率26-27
  • 2.1.2 征税范围27
  • 2.1.3 税收减免政策27-28
  • 2.1.4 税收中立措施28
  • 2.2 国外碳税法律制度评价与启示28-29
  • 2.2.1 灵活变通的税率28-29
  • 2.2.2 以“消费环节”为主的征税对象29
  • 2.2.3 坚持税收中性原则29
  • 2.2.4 完善的综合配套措施29
  • 3 我国碳税制度建立理论探究29-40
  • 3.1 我国征收碳税必要性分析29-33
  • 3.1.1 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29-30
  • 3.1.2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进程30-31
  • 3.1.3 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措施31
  • 3.1.4 促进环境税收体系的改革31-32
  • 3.1.5 突破国际竞争压力措施32-33
  • 3.2 我国征收碳税可行性分析33-34
  • 3.2.1 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的指导33
  • 3.2.2 环境税收体系的改革契机33-34
  • 3.3 我国国情下的碳税制度具体设计34-38
  • 3.3.1 坚持税收法定原则34-35
  • 3.3.2 我国碳税制度立法的基本定位35
  • 3.3.3 合理的纳税人范围35-37
  • 3.3.4 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37
  • 3.3.5 合理税率的确定37-38
  • 3.4 碳税税收收入制度的构建38-40
  • 3.4.1 建立碳税实施监督制度38-39
  • 3.4.2 碳税税收收入的归属39
  • 3.4.3 碳税税收收入的使用39-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晔;周志波;;环境税“双重红利”假说文献述评[J];财贸经济;2010年06期

2 王慧;;环境税的“双重红利”真的可能吗[J];当代财经;2011年04期

3 丛中笑;;环境税论略[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4 崔景华;;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5 李慧玲;我国环境税收体系的重构[J];法商研究;2003年02期

6 张梓太;;关于我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年02期

7 王鸿貌;税收法定原则之再研究[J];法学评论;2004年03期

8 王岩;张建超;;国外碳税研究文献综述——基于碳税的设计与制度安排[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9 陈红彦;;碳关税的合法性分析——以边境税收调整的适格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3年04期

10 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年2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欧阳澍;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环境制度架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李传轩;环境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蒋亚娟;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能源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雷芸;环境税正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5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115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