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关系法律化的理论基础
本文选题:人与自然关系 + 法律化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化、法律化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人与自然关系法律化的观念已经开始逐渐影响到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即将自然的权利纳入法律关照的视野,考察自然权利在现实法律中的渗透机制以及对自然权利进行司法救济的现实路径,才能实现对自然权利的有效保护。而前提是打通对自然权利进行司法救济的理论基础,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信托理论和代理制度的一般原理和环境公共信托理论的发掘,探讨自然权利司法救济的理论依据,为自然的法律地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开拓保护自然的权利路径提供了借鉴意义,更为本文论述的理论增加了实践的可行性支持。实现有司法救济的自然权利是本文探讨环境公共信托的目的所在,以期人与自然法律化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环境法实践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累累硕果。
[Abstract]:The harmony and leg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oncept of leg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gradually affected the change of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rights, the natural right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view of the law, and the penet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atural rights in the real law and the practical path of judicial relief to the natural rights could be realized. The premise is to open up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judicial relief to natural righ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rust theory and agency 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trust are explor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judicial remedy of natural rights, and lay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legal status of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provide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path of protecting natural rights, and the theor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creases the feasibility of practice. To realize the natural right of judicial relief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trust, in the hope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legalization of man and nature will take root and sprout in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law in our country and bear fruitful result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化的法律规制”(No.09YJC820067) 济南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生态济南建设研究——生态市建设的法制保障为视角”(No.10BFB06)
【分类号】:D91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耀原;国际商事代理制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严厚福;;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确立——扩大“合法权益”的范围还是确立自然物的原告资格[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3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诉讼外纠纷解决方法(ADR)机制的构建[J];北方环境;2003年04期
4 廖建凯;国内环境民间组织合法性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5 刘文,吕世伦;论权利意识与法治[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6 董玉庭;董进宇;;刑事自由裁量权负效应及其克服[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7 邱飞;;侦查程序中构建司法审查机制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8 王维林;法律全球化:一种概念的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么志龙;罪刑法定主义与法律文化价值传统[J];比较法研究;1990年01期
10 李静冰;罗马法的哲学透视[J];比较法研究;1992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辉;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陈儒;中国投资基金业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华金秋;中国居民理财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崔林林;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之间[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吴卫军;法理与建构: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蓉;广东粤财信托投资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廖军;试论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可行之路[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龙飞;论美国公司法上董事的义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4 甘瑛;公司章程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5 郭策;信托财产独立性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6 陈振福;管理者收购及其法律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7 吴晓明;行政合同若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孔石;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法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9 聂毅;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湘程;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军;;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化[J];法学论坛;2006年02期
2 童绍玉;浅议自然观的变化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韦继辉,李彦龙;从对抗走向和谐: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从生态哲学看和谐社会的建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4 张亚娜;;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看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J];野生动物;2006年01期
5 邹晓芟;;寻求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郭昭君;罗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伟;黄友牛;;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学习月刊;2009年20期
8 何宁;;从法律关系范畴否定环境资源法学的“调整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9期
9 贺亮明;;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J];职大学报;2010年04期
10 乔文娟;李建珊;;探析生态危机中人的问题[J];前沿;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铭贤;;天人合一:意义与争论——地震灾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文同爱;;一部划时代的环境法学著作——记蔡守秋教授的《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杨丽静;牛永红;;创建和谐自然与人的全面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丁岩林;;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人与自然关系说的逻辑分析[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章汝先;;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6 刘恕;;感悟失算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不可或缺的一课——我为什么倡议建立沙漠开发治理科学馆[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7 田肇树;李志龙;;试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法理念[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8 崔乃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满福;;环境意识法律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姜素红;;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迅雷;松花江大污染期待法律化大赔偿[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2 杨国强;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N];贵州日报;2007年
3 刘长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N];人民日报;2005年
4 孙佑海;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环境报;2006年
5 时聪;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曾闽雄 许文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N];福建日报;2005年
7 孙佑海;人与自然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李抒望;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松霈;“生态文明”理念考验未来人居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尊重自然 和谐共处[N];莱芜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延辉;生态政治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立威;生态人格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春荣;生态政治的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赵成;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戴秀丽;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李树铭;论当代中国“生态观点”的实践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慧平;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杨卫军;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王建明;红绿对话[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嘉妮;试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宋玉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军;论深生态学的当代价值及其理论缺失[D];重庆大学;2007年
4 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袁娜;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探悉[D];西北大学;2008年
6 赵青;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环境问题[D];河南大学;2009年
7 邹丽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与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永政;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D];江苏大学;2007年
9 杨长发;论人在自然中角色的转变[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10 陈香;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0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93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