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
本文选题:矿产资源 + 国家所有 ; 参考:《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矿产资源无价值观点的长期影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却存着严重的浪费。文章指出要解决经济建设需求与矿产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 发达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资本化、市场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化使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矿产资源的资本化与构建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指出,构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必须遵循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矿产资源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矿产资源生产具有外部性及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这四个基本理论。这四个基本理论决定了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这四个基本理论也对确定矿产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矿产资源价值的确定也就意味着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的确定。 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矿产资源资本化、市场化运作在法律制度上的确认。在对中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做了归纳后,文章提出构建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必须坚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原则、制度科学性原则与制度配套性原则。这三个原则对文章试图构建的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具有指导意义。 文章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与矿业企业缴纳的税划定了明确的界限。矿业权人为取得、行使矿业权而向矿产资源所有人支付的对价,属于有偿使用费的范围,除此之外,矿业企业基于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而缴纳的是税。可见矿产资源使用费基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税则基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国家收取的矿产资源使用费在价值上包括三部分:国家前期投资,前期投资增值以及国家收益。国家收益又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Ⅰ。 文章指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应包括五部分:矿业权价款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资源调节费制度、资源耗竭补贴制度及环境恢复保证金费。五个制度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不可或缺。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合理确定矿业权价款,实行与消耗储量挂钩的浮动补偿费制度,并按照上述关于费和税的区分标准,把资源税改为资源调节费。文章提出建立资源耗竭补贴制度与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使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更加完善。 为使矿业企业整体税费负担均衡,文章指出,构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同时,需要对矿业企业的税收进行如下改革:征收矿业权使用税、开征矿业权增值税及减少矿业企业增值税额。 最后文章提出,要加强对制定统一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的研究,尽快结束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散见于法律、法规、规章等的混乱局面。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demand for mineral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However, due to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mineral resources without value points, there is a serious waste in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mand for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mineral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legal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Developed countries implement capitalization and market-oriented manage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apita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must follow the four basic theories of mineral resources belonging to the state, the value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produc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externality and the Marxist theory of land rent. These four basic theories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compensatory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four basic theorie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value of mineral resources mean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ee for the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system of compensate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i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t is a confirmation of the capit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legal system. After summing up the current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 ownership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system and the principle of matching system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se three principles ar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This paper draws a clear line between the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tax paid by mining enterprises. The consideration paid to the owner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obtain and exercise the mining right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paid usage fee, in addition, the mining enterprise pays tax based on the funct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l subjects, while the tax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The value of mineral resources royalties collected by the stat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state pre-investment, pre-investment increment and state income. The national income includes absolute rent and differential r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legal system for the compensatory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should include five parts: the system of mining right price, the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 compensation fee, the system of resource adjustment fee, the system of resource depletion subsidy and the deposit fee of environmental recovery. The five system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are indispensable.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syste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price of mining right should be reasonably determined, the floating compensa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consumption of reserv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n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istinguishing standard of fee and tax, the resource tax should be changed into the resource adjustment fe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 depletion subsidy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recovery deposit system to make the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 paid use more perfect.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tax burden of mining enterprises as a whol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while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tax revenue of mining enterprises should be reformed as follows: collecting the use tax of mining rights, Levying VAT on mining rights and reducing the value added tax of mining enterprise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a unified law on the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put an end to the confusion of laws, regula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system of pai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as soon as possible.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426.1;D92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家殨;彭勃;肖士恩;;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与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环境困局的缓解[J];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03期
2 谢日升;;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3 ;简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年07期
4 白鹤天;;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3期
5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完成验收[J];金属矿山;2011年07期
6 ;江西七国企组建国际矿业巨头 进军境外矿产资源[J];金属矿山;2011年07期
7 徐涛;孙春宝;阎志强;米丽平;罗盛康;王彪;赵留成;;气溶胶浮选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中国矿业;2011年08期
8 袁玉平;秦红群;吴涛;;印度尼西亚矿产资源与开发形势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11年07期
9 屈喜琴;陈忠贵;;基于系统聚类的矿产储量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1年02期
10 刘海平;;石楼县矿产资源分析及发展前景[J];华北国土资源;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计划;李有德;;宿州市W乔徘蟛试床钜旆植汲梢蜓芯縖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2 杨强;雍卫华;;国内外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石绍宗;;珍爱地球——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A];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郑进华;李希昆;;我国法律设定的矿业权对矿产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5 ;我国矿产资源知多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汤继新;;广西的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A];全国老科技工作者为西部大开发再做贡献研讨会暨第三次西南石山地区扶贫开发研讨会论文材料集[C];2000年
7 项波;段春霞;;矿业权概念之思考[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8 许申巧;杨进朝;;浅谈建设用地侵占地下资源所引起的矛盾[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9 焦艳鹏;戚道孟;;论我国矿业权取得制度基本原则的完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爱民;鲍爱华;徐必根;;新世纪金属矿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顺安(作者系通化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强化矿产资源管理[N];吉林日报;2006年
2 通讯员 樊春兰;临河国土资源分局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伟 刘晓;合法依规,公开公平公正[N];益阳日报;2010年
4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 刘欣;我国矿产资源法制建设历程[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胡魁;牢牢把握矿产资源处置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 梁若东 王薇;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矿产资源[N];国际商报;2005年
7 主持人 丁全利 嘉宾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司长 贾其海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曾绍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傅英;资源有偿使用旨在维护公权利益[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匡恭_g 贺晓文;论矿产资源的公有性、隐伏性和金融性及发展我国矿产资源的建议[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9 饶振华;加强矿产资源监管刻不容缓[N];中国矿业报;2005年
10 陈战杰;“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有说法[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建委;河南省铁矿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杨文良;矿产资源投资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罗小南;河南省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金亮;豫北安林地区铁矿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张杨;西部资源接替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王剑辉;祁漫塔格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金发;矿产资源战略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8 华建伟;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9 曹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10 宋莹;矿区矿地一体化审批与监管模式及其信息系统[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娜;构建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2 陈红;矿业权人的权利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卢刚;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唐云波;湖南省矿产资源产权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陈红;矿业权人的权利构成和权利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陈真;我国矿业法律制度体系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庞小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8 赵美珍;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制度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卢大伟;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郭恒哲;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3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103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