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浅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18-07-10 20:18

  本文选题:社区共管 + 共管委员会 ; 参考:《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初期是以“抢救式”保护为指导,遵循早划多划、先划后建、逐步完善的方针,使得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及面积上都呈现出突飞猛进的现象,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发展至今也逐渐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即随着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增加,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却仍旧不断减少,这一现象不禁让人反思当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排除式管理模式,排除了当地社区及居民的参与,一系列禁止性规定与责任的施加,也引起保护区内的居民、当地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保护区产生强烈的不满,进而严重阻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发展。同样,在国外的多数国家的保护区域中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原住民土地权运动阻碍着国家公园的建立与管理。在1992年世界保护地大会上,参会者认识到排除保护区居民的权利与存在是不可行的。在此情况之下,作为保护区新型管理模式——社区共管应运而生。并且最早被加拿大用于解决原住民土地权问题,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也逐步成熟,为其他各国所纷纷效仿。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保护区也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展开了保护区共管项目的试点推广,项目的实行改善了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同的发展与成长。但是项目结束以后,由于传统管理模式遗留的问题,社区共管缺乏法律规制、缺乏资金支持等因素,使社区共管的继续实行遭遇了现实的难题。这些都使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不具有可持续性,即便是给保护区管理带来了益处,也是短暂的。为了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适当的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Abstract]:At the early stage of establishment, the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were guided by the "rescue" protection, followed the policy of early drawing, first drawing and then building, and gradually perfected, which made the number and area of nature reserves in our country appear to be advancing by leaps and bound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also been made in manage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exposed a serious problem, that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rea of nature reserves, the biodiversity in nature reserves is still decreasing. This phenomenon can not help people reflect o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is a top-down exclusive management model, which excludes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residents, and the imposition of a series of prohibi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which also causes the residents in the protected areas. Local communiti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re strongly dissatisfied with protected areas, which seriously hinder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s. Similarly, a similar situation exists in protected areas in most countries abroad, where the Aboriginal land rights movement imped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parks. At the 1992 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 participants recognized that it was not feasible to exclude the rights and existence of protected area residents. In this case, as a new management model-community management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first used in Canada to solve the issue of indigenous land rights,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s gradually mature, has been emulated b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1990s, with the suppor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China's nature reserves also launched a pilot project to promote the joint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impro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ed areas and local communitie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protected area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o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growth. But after the end of the project,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left over by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the lack of legal regulation, lack of financial support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ntinue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co-management encountered a real problem. This makes community co-ownership of nature reserves unsustainable, even if for the benefit of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but also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order to make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the matur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雅卉;云南省云县后箐乡社区共管组织组建过程案例[J];林业与社会;2003年03期

2 赵俊臣;靠谁管理社区,靠谁保护环境——一个成功的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共管组织案例[J];中国改革;2005年11期

3 杨俊伍;靳乐山;汪力斌;;发展干预视角下的社区共管——对东北三村社区共管的个案研究[J];农村经济;2008年10期

4 张华;张立;;浅论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法律机制[J];法学杂志;2008年04期

5 赵俊臣,罗荣淮;贫困村民的民主意识为什么这么强?——YUEP项目试验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共管组织的案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吴於松;;社区共管:“环境保护话语”下的制度创新[J];思想战线;2008年01期

7 姜玲艳;;浅谈湿地保护中的社区共管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8年20期

8 凌彤;麻应太;;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年16期

9 韦惠兰;鲁斌;;森林传统管护向社区共管转型的制度变迁探析——基于对白水江保护区李子坝行政村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2期

10 于立深;周丽;;环境治理的契约模式[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心培;;试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张子栋;王晓光;邹红菲;;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初步研究[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余俊;解小冬;;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法的比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苏倪;陈原笑;;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经营模式立法问题的思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王欢欢;;三江并流区域保护区重叠的法律问题研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琳;;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共同管理制度的探讨[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7 朱新明;毛家福;杨登贵;;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村规民约”建立森林资源社区共管机制取实效[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8 路轶;;有关湿地保护和开发法律问题的思考[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9 李迪强;王慧敏;;以人为本,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产品[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10 鲁冰清;;浅谈保护地管理模式及我国的模式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永虹 邹国娟;社区共管促进南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谐发展[N];大理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黄亮斌;社区共管引来百鸟飞翔[N];中国环境报;2004年

3 顾珠英;美国的社区共管[N];广东建设报;2003年

4 杨加强;社区共管: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途径[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5 顾珠英;美国的社区共管[N];中国建设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海涛;主打品牌[N];吉林日报;2010年

7 罗穗 单友亮;社区共管 长效监管[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陈昌云;云南:社区共管护驾环保项目[N];工人日报;2004年

9 记者 李金华;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需加强社区共管[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10 吕雪莉;三江源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项目[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霞;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罗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唐芳林;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欣;基于亚洲象保护的我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周学红;我国东北虎保护经济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瑞;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2 杨雅雅;浅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法律规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陆倩茹;我国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谭丹犁;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成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郑磊;生物遗传资源社区共管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朱爱辉;街津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吴服胜;森林资源社区共管机制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鲁斌;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郝华;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黄文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初步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2114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114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