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的法典化 ——中国环境立法模式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1-19 13:27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建立完备的环境法律制度来保护环境。目前,总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环境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其中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制定于1989年,已经不适应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需要了,亟待修改。对于该如何修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分别有按法典模式、按基本法模式、按综合法模式、按污染防治基本法模式修改的不同意见。这种讨论实际上演变成为该如何建构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种全面反思,也就是说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应该采用何种立法模式的问题。我国对于环境法的法典模式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笔者以环境法的法典化为研究对象,以期对我国环境立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动因,国内外有关环境法的法典化问题的研究状况,指出在我国目前研究环境法的法典化问题的必要性,同时对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说明。第二章环境法法典化的理论背景。法律存在着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法典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在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的表现形式不同,本文在大陆法系的语境下讨论法典以及法典化。本章考察了法典化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个发展...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因
二、国内外有关环境法的法典化问题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环境法法典化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概念解析
一、法典
二、法典化
第二节 法典化的意义和条件
一、近代法德两国的民法法典化运动
二、法典化的意义
三、法典化的条件
第三节 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法典化的变革
一、形式性法典化——以法国立法为例
二、解法典化和法典重构——以《民法典》为例
第四节 环境法的法典化
一、法典化的方法论基础——体系化
二、环境法的体系化研究方法
三、环境法典的定位——开放的法典
第三章 环境法法典化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环境伦理——生态主义
第二节 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保护理念——从末端治理到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法的发展
第三节 环境法的范围
一、环境的定义
二、环境法的范围
三、环境立法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环境立法模式的变迁
一、环境单行法
二、环境基本法
三、综合性环境法
四、环境法典
第四章 环境法法典化的现实表现
第一节 欧洲环境法法典化运动
一、环境法法典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二、环境法的实质性法典化和形式性法典化
第二节 形式性法典化——法国《环境法典》
一、法国环境立法历程
二、法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变化——环境部职权的扩充
三、法国《环境法典》的诞生
四、法国《环境法典》的框架结构
五、法国《环境法典》的特点
第三节 实质性法典化——瑞典《环境法典》
一、瑞典环境立法历程
二、瑞典《环境法典》的制定过程
三、瑞典《环境法典》的框架结构
四、瑞典《环境法典》的特点
第四节 实质性法典化的尝试——德国《环境法典》(草案)
一、德国环境立法历程
二、德国《环境法典》(草案)的起草过程
三、环境法法典化项目的夭折和重启
第五节 欧洲国家环境法法典化运动的启示
一、法典的体例各异
二、法典化的意义重大
第五章中国环境立法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中国环境立法的历史回顾
一、环境立法的孕育阶段(从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
二、环境立法的起步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三、环境立法的发展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四、现行环境立法特征——应急性立法
第二节 对现行环境立法的评价——存在整体性缺陷
一、环境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环境立法问题的成因
第三节 整体性缺陷的弥补——体系化全面整合(法典化)
一、环境单行法立法模式的整体性缺陷
二、体系化全面整合(法典化)的必要性
三、环境法典的体系构成——调整对象的视角
四、环境法法典化的条件初步具备
五、法典化的阻碍因素及分析
第四节 我国环境法典的定位和编纂方法
一、我国环境法典的定位
二、我国环境法典的编纂方法——分编审议的法典化
第六章 中国环境法典的构想——代结语
一、《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方向——《环境法典》总则编
二、分则的体例编排
三、艰辛的法典化之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法典总则与民法典立法体系模式[J]. 尹田. 法学研究. 2006(06)
[2]民法典的分解现象和中国民法典的制定[J]. 张礼洪. 法学. 2006(05)
[3]近代欧洲的法典编纂运动[J]. 王云霞.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02)
[4]对环境保护法修改的理性思考[J]. 丁岩林,高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5]知识产权法典化论证质评[J]. 李雨峰. 现代法学. 2005(06)
[6]《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总目录[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5(06)
[7]法律进化论及其对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影响[J]. 吴晓锋. 法学论坛. 2005(06)
[8]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典体例的反思与重构[J]. 张嘉军,谢进杰.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5(05)
[9]行政法的法典化及其模式选择[J]. 王世涛. 时代法学. 2005(04)
[10]论我国尽早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王万华. 中国法学. 2005(03)
本文编号:2987075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因
二、国内外有关环境法的法典化问题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环境法法典化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概念解析
一、法典
二、法典化
第二节 法典化的意义和条件
一、近代法德两国的民法法典化运动
二、法典化的意义
三、法典化的条件
第三节 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法典化的变革
一、形式性法典化——以法国立法为例
二、解法典化和法典重构——以《民法典》为例
第四节 环境法的法典化
一、法典化的方法论基础——体系化
二、环境法的体系化研究方法
三、环境法典的定位——开放的法典
第三章 环境法法典化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环境伦理——生态主义
第二节 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保护理念——从末端治理到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法的发展
第三节 环境法的范围
一、环境的定义
二、环境法的范围
三、环境立法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环境立法模式的变迁
一、环境单行法
二、环境基本法
三、综合性环境法
四、环境法典
第四章 环境法法典化的现实表现
第一节 欧洲环境法法典化运动
一、环境法法典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二、环境法的实质性法典化和形式性法典化
第二节 形式性法典化——法国《环境法典》
一、法国环境立法历程
二、法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变化——环境部职权的扩充
三、法国《环境法典》的诞生
四、法国《环境法典》的框架结构
五、法国《环境法典》的特点
第三节 实质性法典化——瑞典《环境法典》
一、瑞典环境立法历程
二、瑞典《环境法典》的制定过程
三、瑞典《环境法典》的框架结构
四、瑞典《环境法典》的特点
第四节 实质性法典化的尝试——德国《环境法典》(草案)
一、德国环境立法历程
二、德国《环境法典》(草案)的起草过程
三、环境法法典化项目的夭折和重启
第五节 欧洲国家环境法法典化运动的启示
一、法典的体例各异
二、法典化的意义重大
第五章中国环境立法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中国环境立法的历史回顾
一、环境立法的孕育阶段(从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
二、环境立法的起步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三、环境立法的发展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四、现行环境立法特征——应急性立法
第二节 对现行环境立法的评价——存在整体性缺陷
一、环境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环境立法问题的成因
第三节 整体性缺陷的弥补——体系化全面整合(法典化)
一、环境单行法立法模式的整体性缺陷
二、体系化全面整合(法典化)的必要性
三、环境法典的体系构成——调整对象的视角
四、环境法法典化的条件初步具备
五、法典化的阻碍因素及分析
第四节 我国环境法典的定位和编纂方法
一、我国环境法典的定位
二、我国环境法典的编纂方法——分编审议的法典化
第六章 中国环境法典的构想——代结语
一、《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方向——《环境法典》总则编
二、分则的体例编排
三、艰辛的法典化之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法典总则与民法典立法体系模式[J]. 尹田. 法学研究. 2006(06)
[2]民法典的分解现象和中国民法典的制定[J]. 张礼洪. 法学. 2006(05)
[3]近代欧洲的法典编纂运动[J]. 王云霞.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02)
[4]对环境保护法修改的理性思考[J]. 丁岩林,高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5]知识产权法典化论证质评[J]. 李雨峰. 现代法学. 2005(06)
[6]《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总目录[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5(06)
[7]法律进化论及其对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影响[J]. 吴晓锋. 法学论坛. 2005(06)
[8]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典体例的反思与重构[J]. 张嘉军,谢进杰.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5(05)
[9]行政法的法典化及其模式选择[J]. 王世涛. 时代法学. 2005(04)
[10]论我国尽早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王万华. 中国法学. 2005(03)
本文编号:2987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98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