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视域下环境维权事件的传播机理研究——基于2007年-2016年的环境维权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发布时间:2021-06-24 14:19
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以2007年至2016年的26起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报道和讨论的环境维权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环境维权事件在媒介化视阈下的传播逻辑。研究发现,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维权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网络意见领袖具有有限性。而环境维权事件的传播过程又分为事件进入公共议程、成为公共议题,内容被媒体建构,议题的诉求从事实转向价值三个阶段,而这也展现出了媒体的有限传播和公众缺乏环境知识素养等问题。
【文章来源】:国际新闻界. 2019,41(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变量的确定:涉及媒体因素
(一)媒介使用:倾向于主动使用
(二)首发媒体:网络媒体居首
(三)媒介内容:“景观化”
(四)传播形式:纯文字比例低
(五)意见领袖:参与、推动和引导
(六)传统媒体:中央级媒体关注度高
(七)结果变量:媒介化维权的有效性较高
二、“真值表”的构建与分析
(一)构建“真值表”与结果分析
(二)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
三、媒介化环境维权事件的传播机理解析
(一)进入“公共竞技场”:环境事件的显性化
(二)传统媒体介入:从新闻事件转向新闻议题
(三)舆论升级:从议题建构到价值建构
四、环境传播的多维视野:从问题到路径
(一)问题:媒体的有限传播与公众的知识匮乏
(二)路径:构建新型传播方式,加强环境科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6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 熊壮,方惠,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 2017(01)
[2]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J]. 戴宇辰.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05)
[3]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J]. 周俊,王敏. 国际新闻界. 2016(04)
[4]I-crowd时代“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成因及影响——以“PX项目事件”的舆论引导为例[J]. 龙小农.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2)
[5]腐败的社会文化根源: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 王程韡. 社会科学. 2013(10)
[6]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 李良荣,郑雯,张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2)
[7]舆论监督过程中弱势群体权益的媒体维护[J]. 朱清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8]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特征——基于对其行动空间多重不确定性的分析[J]. 张涛甫,项一嵚. 新闻记者. 2012(09)
[9]微博意见领袖初探[J]. 刘锐. 新闻记者. 2011(03)
[10]解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框架[J]. 曾庆香,李蔚. 当代传播. 2011(01)
博士论文
[1]“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D]. 郑雯.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47258
【文章来源】:国际新闻界. 2019,41(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变量的确定:涉及媒体因素
(一)媒介使用:倾向于主动使用
(二)首发媒体:网络媒体居首
(三)媒介内容:“景观化”
(四)传播形式:纯文字比例低
(五)意见领袖:参与、推动和引导
(六)传统媒体:中央级媒体关注度高
(七)结果变量:媒介化维权的有效性较高
二、“真值表”的构建与分析
(一)构建“真值表”与结果分析
(二)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
三、媒介化环境维权事件的传播机理解析
(一)进入“公共竞技场”:环境事件的显性化
(二)传统媒体介入:从新闻事件转向新闻议题
(三)舆论升级:从议题建构到价值建构
四、环境传播的多维视野:从问题到路径
(一)问题:媒体的有限传播与公众的知识匮乏
(二)路径:构建新型传播方式,加强环境科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6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 熊壮,方惠,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 2017(01)
[2]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J]. 戴宇辰.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05)
[3]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J]. 周俊,王敏. 国际新闻界. 2016(04)
[4]I-crowd时代“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成因及影响——以“PX项目事件”的舆论引导为例[J]. 龙小农.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2)
[5]腐败的社会文化根源: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 王程韡. 社会科学. 2013(10)
[6]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 李良荣,郑雯,张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2)
[7]舆论监督过程中弱势群体权益的媒体维护[J]. 朱清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8]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特征——基于对其行动空间多重不确定性的分析[J]. 张涛甫,项一嵚. 新闻记者. 2012(09)
[9]微博意见领袖初探[J]. 刘锐. 新闻记者. 2011(03)
[10]解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框架[J]. 曾庆香,李蔚. 当代传播. 2011(01)
博士论文
[1]“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D]. 郑雯.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47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247258.html